孫騭,一位出身於滑臺的文人,自幼便展現出了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他勤奮好學,不僅精通文書處理,還頗有文辭造詣,這在當時的社會中已屬難得。唐朝光啟年間,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文人墨客們或因時局動盪而選擇隱居避世,不敢輕易展露才華,以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然而,孫騭的命運卻因一位名叫公乘億的魏博從事而發生了轉折。
公乘億,一位頗具慧眼且樂於提攜後輩的智者,他看中了孫騭的才華與潛力,不僅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還親自傳授他撰寫箋奏等公文的技巧。在那個資訊傳遞緩慢、公文寫作被視為重要技能的時代,這樣的指導無疑為孫騭開啟了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門。
然而,好景不長,公乘億的離世讓孫騭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引路人。此時,魏博節度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堆積如山的章表箋疏,卻無人能夠妥善處理,連續數月竟無一字發出。這樣的僵局對於節度使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就在這時,有人向節度使推薦了孫騭,稱其才華橫溢,足以勝任此職。節度使聽後,當即決定任命孫騭為本職,負責撰寫奏章、記錄事務。
孫騭沒有辜負節度使的期望,他憑藉出色的文采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很快便在官場中嶄露頭角。他的職位不斷升遷,從最初的支使、掌記,一步步升至節度判官;同時,他的奏官職位也從校書、御史郎官、中丞、檢校常侍,最終升至兵部尚書。這一系列的晉升,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對他勤奮與才華的最好證明。
時間流轉,朝代更迭。當太祖統一天下,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後,他並沒有忘記那些曾經在他潛龍在淵、尚未稱帝時給予他幫助和支援的人。孫騭,這位曾經侍奉其主並多次為其解答疑惑的文人,自然也在太祖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909年,後梁開平三年,太祖為了表彰孫騭的功績與忠誠,特意任命他為右諫議大夫。一年之後,孫騭再次得到升遷,成為了左散騎常侍,這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進一步認可,也是太祖對他多年來默默付出的回報。
孫騭不僅在職場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還是一位熱愛藏書、酷愛閱讀的文人。他的家中藏書豐富,涵蓋了《六經》、漢史以及百家之言等書籍,共計數千卷。這些書籍都是孫騭精心挑選、仔細校勘的,每一本書都承載著他對知識的渴望與尊重。每當有空閒時間,他都會沉浸在書海中,早晚研讀,從不懈怠。這種對知識的執著追求,不僅讓他在職場上更加遊刃有餘,也讓他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變數。公元912年,乾化二年春天,太祖決定北上巡視,以彰顯皇威、體察民情。為了這次巡視,太祖精心挑選了三十多位朝士隨行,孫騭也在其中。二月甲子日,車駕從洛陽出發,一路向北行進。中午時分,隊伍駐紮在白馬頓,太祖召集文武官員共進午餐。然而,就在這時,卻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由於隨從的臣子中有些人還未到齊,太祖便停下來等待他們。他本以為這只是個小插曲,很快就能解決。於是,他命令騎兵前去催促那些遲到的臣子趕路。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孫騭與諫議大夫張衍、兵部郎中張俊等人,卻遲遲沒有出現。太祖本就是個性情急躁的人,他等得越久,心中的怒火就越旺。終於,當孫騭等人姍姍來遲時,太祖的忍耐已經達到了極限。他怒不可遏地在殿前的臺階上,當眾宣佈了對孫騭等人的處罰決定——全部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