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帶著人馬,回到了海參崴。
大軍還沒到,老村長帶著兒子和村民們,遠遠出村迎接。當村民們看到連綿不絕的隊伍,垂頭喪氣的李朝戰俘時,所有人張大的嘴都能吞下一顆雞蛋。
到了海參崴,才算是真正到了家。朱祁鎮終於鬆了口氣,眼下,終於有時間,來處理各種庶務了。
第一件事便是戰俘安置問題。不同戰俘,要區別對待。
首先是家破人亡的三千野人女真,這些人和李朝是生死大仇,自己又是他們的救命恩人。朱祁鎮決定結合大明原有框架,並吸收奧斯曼帝國的速檀親兵之長,重建三千營,日後,這將是他戰力最強,忠誠度最高的部隊。
其次是其他的野人俘虜,朱祁鎮對他們沒什麼感情,也不怕他們的仇恨。這些人將留在海參崴繼續建設。
眼下,海參崴附近又發現了煤礦,有煤有鐵,都需要大量勞動力。另外,港口需要不斷建設和維護,城市眼下只是大框架,距離全部落成還早得很。造船廠的產能也有極大提升空間。
即便這些活都幹完了,附近有的是森林沒有開發,有的是沼澤可以建設成良田,活是永遠幹不完的,能把活幹完,只能說明你沒有發現問題的眼睛。
野人的力氣也是力氣,不能白白浪費。
第三,則是李朝的俘虜了。
這些俘虜絕對不能大批留在海參崴,這是底線。
李朝俘虜被仔細篩選,讀過書的,會漢語漢字的,大概有100餘人,全是將官或基層小軍官。
會漢字的,倒是更多,不過既然不會漢語,在朱祁鎮看來也沒有利用價值。
這一百餘人,朱祁鎮決定分給海參崴和老趙家各十來個,作為這些地方文盲們的啟蒙先生。主要任務是幫助徽宗欽宗的後代重新變成漢人,以及給白紙狀態的野人士兵啟迪文化。
其餘的則要帶回和林,讓他們教瓦剌孩童讀書識字。
瓦剌缺少老師,朱祁鎮本想從關內蒐羅一群落地酸秀才,眼下卻不用再忙活了。
老師只能教學生識字,讀四書五經,灌輸理學以及忠君觀念,倘若敢說些有的沒的,甚至暗戳戳攛掇學生造反,朱祁鎮警告他們,一旦發現,立刻凌遲。
想必這些軟骨頭是不敢的。
李朝的其他俘虜,則是帶到和林附近的礦山上修路。就在這幾天,朱祁鎮接到袁彬來信,說和林的鐵礦率先發明瞭一種神奇的東西,工匠們管它叫做鐵軌。
這種東西很神奇,兩根細長軌道平行排列,下面是一排排枕木,再下面則是夯實的泥土。
這玩意可了不得,鐵輪小車在上面非常省力,哪怕七八歲雉童,也能拉起上千斤貨物!
朱祁鎮十分高興,這不就是鐵路的雛形嗎?當初工業革命之前,鐵路也是最先在煤礦、鐵礦被髮明的。
於是,朱祁鎮當即決定,這些李朝戰俘回去之後,除了下礦井,還可以修鐵路。
首先是和林到庫倫,在這兩個主要城市之間試試水。接下來,就可以嘗試和林到宣府薊鎮,直接便利草原與中原的溝通。
再之後嘛,自然是修道京師的。就算蒸汽機沒發明出來也沒關係,用牛、用馬,總比眼前的牛車馬車以及駱駝要強得多。
在海參崴休整幾日,大軍滿載收穫,押送俘虜,開始班師。
大軍班師耗日持久,朱祁鎮仍舊是最後一批,他先後去鹽場和造船廠看了看,鹽場的鹽已經曬出了十幾萬斤,而在造船廠,第一批10艘船已經僅剩下內艙作業,很快便能下水。第二批30艘船也開始了建造。
“老村長,我這次要走了,先給你留下2萬兩銀子,以備不時之需。”
老村長帶著朱祁鎮逛造船廠,一遍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