詰纈暗拇笠�簧希�縭悠林械囊磺芯�荒莧險嬋創��
厚電影而薄電視的傳統,有一段長時間可謂中外皆然,不少本地演員也曾多番表示糾纏於電視劇中,演技只會不進則退,或至少對自己專業上再上層樓的追求,肯定無甚裨益。最早期由電視到電影的轉型可謂理所當然,即使不考慮專業上的執著因素,經濟上的誘因也令一切順理成章,由發哥到劉華及偉仔一代,莫不如是,他們也可以說是恰好配合了時代潮流的得益者。當電影市道開始日走下坡,經濟誘因大降,但仍然有後續的演員堅持以上的信念,如劉青雲、吳鎮宇及最近奪得影帝的張家輝等(其實我更欣賞及支援張兆輝),佐證了以上的說法。
但黎耀祥的“柴九”橫掃全城(其實他在《畢打自己人》中的社長演出也可圈可點),正好觸發了一個疑問:在港產片已衰頹到谷底的今天,演員的專業天地還一定是電影先於電視嗎?當我看到網友對黎耀祥的電影演出,人各言殊難以綜合出共同擁有深刻印象的代表作定見(我的選擇就一定是葉偉信執導的《生化壽屍》,他對老婆黎淑賢的呼呼喝喝,到最終忽然又來一釜底抽薪,令人耳目一新,當然這也是葉偉信的標誌),令我反思事移勢易,黎耀祥的世界應該是以電視為主的了,情況就和鄧莘雯相若,沒有什麼媒體先於本質的分野可言,也不再可以憑媒體所屬去定演員高下。
事實上,他們不再如過去的演員般,全身投入電影工作,也屬完全可以理解。撇開經濟考慮(現在奪影帝的往往都會用自己不知將來有沒有工開來自嘲),如黎耀祥般的“實力派”電視演員,在電影中只能充當綠葉角色(電影業界普遍相信,電視演員因為可以在熒光幕上免費看到,所以絕不能成為電影中招徠觀眾入場的卡士),與他們在電視上所得到的“禮遇”絕不可同日而語。人生苦短,可以證明自己的日子,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有限的。
四、張兆輝的驚喜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抉擇。電視時期的他或許你會不甚了了,但他令我眼前一亮的當然是闊別十年,再投身進影圈的傑作《柔道龍虎榜》(2003)中的大蠻哥。那一年他的爆炸性演出可說差一點連郭富城及古天樂的鋒芒也蓋過了(當然那是一出以配角為先的佳作,盧海鵬及梁家輝人人力發千鈞,看得人眉飛色舞),我認定那是自林雪以來於銀幕上碰到的另一驚喜。
《大隻佬》(2003)的鐘sir雖然有被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男配角,但我卻嫌角色設計較為乏味單一,情況和《大事件》(2004)中的楊sir有大同小異的侷限——沿此一路的極端化版本,就成了《狗咬狗》(2006)中的琛哥,把偏執耿直的性格,推衍至狂妄失控的地步來加以演繹。張兆輝對這一種角色絕不會應付不來,然而我卻不喜歡導演用統一的方式來處理他的戲份。《柔道龍虎榜》中的大蠻哥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正好在於他強悍中流露出來的神經質,而且當中不乏幽默感及重義情的人情觸覺。對照起他往後大部分的演出,即使出場佔戲的時間長了,但角色所發揮的空間反而有限。
當然,張兆輝到目前為止肯定仍是配角演員——配角演員的位置利弊互見。有利的是出場多作為平衡對照的身份,只要把握得好,容易搶戲佔先機;反過來亦因為只屬扁平人物,很多時候就會被不同的創作人定型定性,重複演繹類近的配角下去。近年上映的港產片中,張兆輝幾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跟蹤》的張兆輝表面上不過可有可無——身份為坐在總部的警官,整體也不過僅出現數回而已,然而他仍努力去營造對照及差異。由一出場的神經兮兮不斷反覆追問下屬有沒有什麼發現,到最後竟然憑徐子珊拍回來的手機照片,辨認出他是十多年前仍然在逃,但外貌已有天淵之別的通緝犯,從中給予觀眾極大的反差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