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王二十二年,
周靈王二十二年,
谷、洛鬥,
谷水與洛水爭流,
將毀王宮。
水位暴漲,將要淹毀王宮。
王欲壅之,太子晉諫曰:
靈王打算堵截水流,太子晉勸諫說:
“不可。晉聞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
“不能。我聽說古代的執政者,不毀壞山丘,不填平沼澤,不堵塞江河,不決開湖泊。
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也;澤,水之鐘也。
山丘是土壤的聚合,沼澤是生物的家園,江河是地氣的宣導,湖泊是水流的彙集。
夫天地成而聚於高,歸物於下,疏為川穀以導其氣,陂塘汙庫以鍾其美。
天地演化,高處成為山丘,低處形成沼澤,開通出江河、谷地來宣導地氣,蓄聚為湖泊、窪地來滋潤生長。
是故聚不阤崩而物有所歸,氣不沉滯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財用而死有所葬。
所以土壤聚合不離散而生物有所歸宿,地氣不沉滯鬱積而水流也不散亂,因此百姓活著有萬物可資取用而死了有地方可以安葬。
然則無夭、昏、札、瘥之憂,而無飢、寒、乏、匱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古之聖王唯此之慎。
既沒有夭折、疾病之憂,也沒有飢寒、匱乏之慮,所以君民能互相團結,以備不測,古代的聖明君王惟有對此是很謹慎小心的。
“昔共工棄此道也,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
“過去共工背棄了這種做法,沉湎於享樂,在肆意胡為中葬送了自身,還準備堵塞百川,墜毀山陵,填塞池澤,為害天下。
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
皇天不賜福給他,百姓不幫助他,禍亂一起發作,共工因此而滅亡。
其在有虞,有崇伯鮌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
在有虞氏時,崇地的諸侯鯀肆意胡為,重蹈共工的覆轍,堯在羽山懲治了他。
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群生。
他的兒子禹知道過去的做法不對,改弦易轍,效法天地,類比萬物,取則於民眾,順應於群生。
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
共工的後裔四嶽幫助他,順應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蓄積流水繁殖生物,保全了九州的高山,暢通了九州的河流,圍住了九州的湖泊,豐滿了九州的沼澤,平整了九州的原野,安居了九州的民眾,溝通了四海之內的交往。
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沉氣,火無災燀,神無間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無害生。帥象禹之功,度之於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
因此,無無反常之候,地無失時之物,水無鬱積之氣,火無烈焰之災,鬼神不作亂,百姓不放縱,四季不混亂,萬物不受害。按照大禹的做法,順應自然的法則,才能建功立業,使天帝滿意。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上天嘉獎他,讓他統治天下,賜姓為姒,稱有夏氏,表彰他能作福保民、生育萬物。
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
同時分封給四嶽土地,讓他們督率諸侯,賜姓為姜,稱有呂氏,表彰他們能像手足心腹一樣幫助大禹,使百物生長、人民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