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眼處現有公路穿過;溪北“陽魚”稻穀金黃,魚眼處種著旱地作物。經儀器測量,太極圖直徑為320米,面積8公頃。據說。太極圖置於村北口子上,一則可以檔住北方的寒冷空氣和“邪氣”,二則好似一座“氣壩”,防止村莊祥瑞之氣外洩。
專家們考證後發現。俞源村的居民佈局是按中國古代的天體星象圖“天罡二十八宿,黃道十二宮環繞”來排列的,與1974年在遼墓中出土的星象圖的排列完全一致。村口的太極圖即環繞俞源村的“雙魚宮”,與圍繞村子的十一道山崗正好組成“黃道十二宮”。村中的28處古建築群則按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七口水塘(又名“七星塘”)呈北斗七星狀排列,組成“天罡二十八宿”的佈局。更為巧妙的是,位於西方“白虎”之首“奎”宿的俞氏宗祠恰好裝在北斗星的“鬥”內。
俞源太極星象村還有許多不解之謎。自劉伯溫為俞源改溪設太極河,令人驚奇的是,600餘年來俞源村旱澇無虞,村泰民富,不僅在明清兩代富甲一方,而且還出了尚書、大夫、撫臺、知縣、進士、舉人等293人;現存寫俞源的古詩百餘首。宋謙、章溢、蘇平仲、馮夢龍、淩濛初等名家與俞源有著不解之緣,明翰林院士蘇平仲撰寫的俞源皆山樓記被載入《四庫全書》,有關俞源的許多故事被編入《二刻拍案驚奇》和《中國情史》。俞源還出過畫家、書法家、醫術家,被認為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王鍾思索了一下,瞬間就明白了吳明要表達的意思。他希望能建造出一座能夠比擬太極星象村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也許他的最終目的是建造一座中國新的宰相村!
這個宰相村可是真的了不得!
一個人口從沒有超過千數來人的小山村,先後出過59位宰相。在唐朝的289年當中,平均每隔17年就從這裡走出一位宰相。創造了中華文明的一大奇觀。這,就是裴柏村。
裴柏村卻是一個十分神奇的村子,那裡三面翠嶺圍抱,依山傍水,四周綠樹環繞著一個自古至今人口沒有超過1000來人的小小村莊,村裡有個裴氏家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人才輩出的一大世家。
從秦漢至明初,這個家族先後培養出59位宰相,七品以上的官員多達3000餘人。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真牛啊!更值得注意是,在這3000多名官員中,居然沒有出過什麼貪官汙吏,這在封建社會中是難以想象的。為此,人們將裴柏村譽為“中國名人第一村”、“中國宰相村”。
在王鍾看來,裴柏村除了獨特的教育和文化有關,追溯裴氏家族經久興隆的原因,關鍵在於他們重視教育,嚴肅家風。封建社會戰爭不休,帝王取仕大凡以戰功大小分座次,但在裴氏家族眾多的官宦之中絕大多數都是以德業文章進入官場的。裴氏子嗣學之濃,德之馨詮釋了家族興旺發達的真諦。裴氏曾有家規,子孫考不中秀才者,不準進入宗祠大門,有劣跡的官員死了不能進祖墳,謹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義”。59個大將軍也都是飽讀聖賢之書,滿腹經倫之輩。唐代裴柏一個小村就出了5名狀元,不能不說是一個文化奇觀。
不過除了教育之外,他們的風水也有很大的可取之處!
裴家祖上選遷的這個地方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環境,應該算作是風水寶地。公元126年,裴家的第25代裴曄,為了尋找一個適合家族居住的地方,跑遍了整個河東,而裴柏村成了他的最終選擇。天下之大,為何偏偏選中此處?
裴柏村地處群嶺環繞的一個小嶺凹內,緊靠涑水河,三面環山,坐北朝南,群嶺巍峨,松柏蒼鬱,紫霞縈繞,荷香瀰漫,完整而不封閉,獨立而又自然延伸。村子被九嶺圍繞,每一道土嶺最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