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憚,胡作非為,倒頭來沒有不身敗名裂的。因此,每一名幹部都應自覺地把自己置於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消除特權思想,擺正個人與組織,“公僕”與“主人”的位置,這樣就能做到少犯或不犯錯誤。
在一次宣傳工作會上羅子貴講,公僕就是公眾的僕人,比喻替公眾服務的人。新中國人民公僕的榜樣如周總理、焦裕祿、孔繁森,“公僕”二字基本含義是指政府的官員等為祖國、為人民獻出自己一生的人。提到人民公僕這個詞,我們的腦海中馬上浮現出任長霞、焦裕祿、孔繁森這幾位優秀**員的光輝形象,他們為人民群眾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幹出不平凡的業績,他們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的為人民群眾排優解難,雖然他們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他們永遠會活在百姓心中。
羅子貴作為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掌管著松山市的宣傳輿論大權,分管的實權部門也很多,比如教育、衛生、廣電、文化、科技,所以手中掌握的資源是很有分量的。可是他從不以權謀私,而是想著並實踐著合理調配資源,為最底層的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有人說他就是一個仁者。
在全市宣傳工作會議上,羅子貴對“仁者”做了見解獨到的詮釋,他說,“仁者”究竟設什麼意思?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仁作為孔子的最高思想的表現,他對於統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孔子有很高的理想,但是現實卻遠遠沒有實現他理想所能提供的環境。他一生都在推銷自己的思想,儘管他自己一生很委屈,但是後人在實踐中廣大了他的學說。統治者要愛惜子民,子民要遵從統治,他們之間的聯絡就是禮教,克已復禮為之仁,若禮興,則天下大治,君民則相親相敬,這樣的天下才永固,這樣才叫作仁者天下。所謂仁,也有大愛無強的感覺,像小恩小惠,是配不上仁的。後來孟子曰義,則是普通人與人之間的標準了,但這並不是說孟子是關注普通人,其實他對統治的誡告比起孔子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有人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對父母不孝、經常和兄長鬧彆扭的人,肯定不會尊重他人,不會對群眾有愛心,也就當不了仁者,當不了人民的公僕。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所以,”羅子貴說:“我們領導幹部就是要做一個仁者,人民公僕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