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就是,那幾個工種太有專業性!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燈光!
整個影視圈,除了第四代導演追求紀實,對自然光很偏執之外,第三代也好,第五代也罷,他們的理念和鏡頭語言,都非常依賴燈光設計——主要是利用光線的變化和對比進行構圖,豐富色彩表達,藉此形成獨特的鏡頭寓意。
所以燈光玩的其實不是單純的光,還有光影的對比,色彩的調和。
光線以什麼樣的亮度、色域、角度進行照射,如何對不同的色彩做出區分,統一調和。
這些專業知識,其實大部分導演是不具備的,他可能只是有一個直覺性的想法,具體只有燈光師“量身定做”新的燈光系統能實現。
而這一過程,就給了燈光師可操作的餘地,他們有些會聯絡專業的供應商提出新系統的設計製造要求,這期間的費用劇組得承擔吧?定製服務沒有固定的價格,還不是供應商和燈光師怎麼報價怎麼算?
如果燈光師動手能力再強一些,直接提供一套系統,那他賺得更多——舉個例子,用簡單的鐳射筆改造成的鐳射指示器,他敢要十多倍的價格,你沒有專業知識,你都察覺不到!
道具上面的水分就更大了。
首先是材料,現代社會,可供製造道具的材料型別太多了,型號五花八門,價格也同樣五花八門。
如果不是行內人,先不提能不能弄清楚應用了什麼材料,單只是材料成本你都搞不明白。
這還是最基礎的,有些時候材料怎麼樣,好歹有個大致的判斷,但在道具製造環節,非專業人士就只能懵圈了。
最典型的——開模費!
按照行規,這是商家幫客戶定製道具能夠收取的合理費用,是包括模具設計、模具材料、加工、試模等等加在一起的費用。
價格跨度非常大,從幾千到幾十萬不等,不是內行人,人家商家和道具師一勾結,哪怕拿出所謂的清單,你都看不懂,更別提估算實際成本。
按照鄭教授吩咐,王虹衛在臺下急得頭皮發麻,像他這樣非美術系的非專業人士,是真的第一次聽說,燈光、道具居然有如此巨大的撈錢空間。
連他這樣實際參與過劇組工作的人都如此,可以想見,那些連劇組都沒進過的學生,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人群之中,和張恆、何琳等同學呆在一起的顏丹辰,望向林麥冬的目光逐漸變成崇拜。
而且她還不是個例。
在她身邊,甚至更遠地方,幾乎所有看向林麥冬的眼神,都在發生變化。
雖然林麥冬每說一個職業,都有相應專業的學生表情變得很難看,有被針對的感覺。
但當這個針對你的人,把包括你的專業領域在內,幾乎涉及到影視製作所有環節的行業細節和內幕,用比你更專業,比所有人都淵博的認識,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大家聽的時候。
你能有什麼反應呢?
你連反駁的想法都提不起來。
似乎只剩崇拜才是最適合的吧!
整個現場從最初的嘈雜,漸漸變得沉悶,又漸漸變得寂靜,偌大的活動室,包括外面廊簷下,最後只有林麥冬演講的聲音在迴盪。
沉默寂靜的臺下,是認真傾聽的學生。
他們在如飢似渴地汲取知識!
如前面所說,沒有多少大學生上大學是為了更好的貪汙,這目標過於奔放,不是正常人的腦回路。
正常人考慮的還是合理合法。
從機率上來說,現在在場的各個系的學生,未來每一個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專案的主導人。
林麥冬傳授的經驗,極大地開拓了他們的視野和思維。
漸漸的,對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