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升1961年(二次金像獎影帝),張雪友1961年,吳震宇1961年,周星池1962年,梁朝韋是1962年(四次金像獎影帝),李蓮傑1963年,鄭子丹1963年,劉清雲1964年(二次金像獎影帝),郭富程是1965年,黎銘1966年,張佳輝1967年(二次金像獎影帝)為主。
70後的現狀和60後差不多,由於更為年輕一些,所以拍攝的影片較60後也多一些,也是影片實力和票房的主要保障,這裡面主要以谷天樂1970年,吳言祖1974年,陳亦迅1974年為代表。
而作為現在最應該擔起真個香江影壇的80跟90後年輕演員,則出現了斷檔,除了謝廷鋒1980年,程冠希1980年(雖然這位已經自毀前程了),餘汶樂1981年這三位,大家現在能叫出名字的男演員基本是沒有的,現在本該是他們演繹的黃金年齡,可是真正靠自己擔任主演的電影還是不多,要麼是幾個人拼盤合演,要麼就是大綠葉,就算是主演也多以小成本或文藝愛情片為主,機會還是不多這也是造成現在香江影壇沒落的主要原因——沒有機會和空間。(未完待續。)
第330章青黃不接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演員青黃不接的情況,後世倒是得出五個結論。
一,香江本土文化電影逐漸消失,優秀電影人集體北上!
內地電影市場活躍以後,主因是有了合拍片制度後,香江導演為遷就內地龐大市場、尤其是北方市場而棄港產片的特色。內地市場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江,文化背景相近;北方則以普通話為主,對香江文化不太瞭解。
不少香江無人不識的視帝視後在北方並無人氣,南北市場不接軌,所以地道的香江文化、俚語會令北方觀眾一頭霧水。為了整個內地市場,香江導演唯有自絕皇牌殺招,結果在合拍片初期的揣摩階段,作品變得不倫不類,口碑票房不濟,令人質疑香江製作水準。
內地的電影製作又已成熟起來,票房動輒上億,香江製作地位動搖。加上,港星接拍內地電影初期,因普通話不靈光,增加製作時間和成本,內地明星又紛紛上位,壓縮港星生存空間。
香江市場萎縮,娛樂公司都不願投資在新人身上,更將發展陣地轉到內地,半放棄本地市場。
二,香江本土媒體為了銷量跟博取眼球,惡意炒作、抹黑打壓、無中生有等等,簡直是無所不用!
屋漏逢夜雨,香江本地媒體出現“毒手”,以抹黑、炒作、寫臭藝人,隱善揚假惡做賣點,哪個新人初露頭角馬上用“毒筆”棒打,令新人未站穩已被破壞形象,嚇怕外地娛樂商,不敢起用香江藝人。
如果有良心的傳媒多些,未必能扭轉殘局,但起碼是個有力的支援。
三,香江電視業人才青黃不接,直接給電影斷了血!
現在香江電影明星,基本都是從電視臺出來的,尤其是翡翠臺的藝人,拍了一定的電視劇積攢人氣後,就會轉入大熒幕,這成了男演員成明的基本套路,這裡面最後一個從翡翠臺走出來的就是谷天樂,可他卻是70後。
一般的電影人男一號都是30多或者40歲,這種男人最高峰的年紀,但現在很多香江電影人跟明星,都是50歲上下了,都是做人家老爸的年紀了,還要再圖上厚厚的粉跟20多歲的姑娘談戀愛。
而後世翡翠臺的男演員中,還沒有一個真的可以找出來做男一號的,林鋒雖然也演過一些電影,但都是配角,個人也沒有票房號召力。
四,香江青年電影人注重得獎多過票房!
王京表示:“香江演員北上內地發展不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不止是演員,就連中青年導演也是有這個問題。現在有的年輕導演太看重拿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