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炮。它被髮明出來之前,投石車由十幾名,甚至幾十名“炮手”一起拉動繩索發射“炮彈”。
配重式投石車只是將發射的動力換成了一個裝滿重物的箱子或者網兜。從能量的角度看,它仍屬於冷兵器,消耗的依然是生物能,也就是炮手們早飯吃的大饅頭。發射之後同樣需要炮手用繩子將拋竿長的一端拉低,配重端抬升,儲存重力勢能。
但是,拉繩式投石車需要的是炮手的爆發力,而配重式投石車則需要的是耐力。兩者天差地遠。同樣一頓飯,配重式投石車可以持續作戰數倍的時間。
而且,配重式投石車的發射過程是純機械的,沒有不穩定的人力參與其中,這就導致它有一個更大的優點——準。
配重式投石車是誰發明的,這一點史學界尚未定論。
一種說法是蒙古人在伐夏滅金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這個技術,而後將中亞、西亞直至東歐的所有城堡全部轟爛。
另一種說法則相反,蒙古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配重式投石車,南宋的堅城再無用處,於是只有亡國了。
不論哪種說法,反正沒人認為是野蠻的蒙古人自己發明的。但,恰恰正是野蠻的蒙古人玩這個東西玩得最溜。
蒙古人的天賦技能是野戰,配重式投石車又彌補了他們在攻城上的弱點,如果不是他們還有最後一個短板——經常突發性死大汗、並且非常熱衷於爭奪汗位,全世界的歷史都將改寫。
現在,喻守規讓這個大殺器提前兩百年問世,福禍難料啊!
這肯定是蝴蝶效應。要是我沒來,這小子大概一輩子都得留在汴梁做木匠。這也再次證明了一點:古人的智慧絕不低於後人。
那麼,為什麼古代中國的科學就死活沒發育起來呢?唯一的解釋就是社會制度的問題。
在一個靠“之乎者也”才能出人頭地的社會里,誰會研究“加減乘除”?在一個靠組裝機就能大發橫財的世道里,誰會埋頭苦幹自造晶片?專制的土壤怎麼能長出自由之花?但願喻守規能留在新青唐。
扯遠了,先聊眼前吧!
王大衛:“叔,您打算留給我多少人守後路?我得根據人數規劃稜堡的大小。”
王韶:“七千。”
哦!這麼大氣嘛!年叔說前營一共有將近兩萬的戰兵。其中廣銳軍三千多,俞龍珂塞進來六千左右,屯田的壯丁選拔了七千上下,剩下的都是秦鳳路抽調的老兵。
王大衛大喜:“多謝王叔,一下給了我三分之一的兵馬。小侄一定不負所托。”
:()歡樂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