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馬麗安娜·威金斯,兩人1988年初結婚。馬麗安娜其時已頗有名,後來出版多部暢銷小說,得過多個文學大獎。但1989年霍梅尼的死刑令,讓他們結束了這場姻緣。
被追殺的拉什迪在倫敦東躲西藏,真正過了近10年的單身生活,直到1998年與英國作家兼出版商伊麗莎白·威斯特結婚。夫妻倆生了個兒子,還合作出版了一本印度文學集,被倫敦的文學圈譽為佳偶。拉什迪將妻子稱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說伊麗莎白是他“背運之中遇到的福氣”。但好景不長。1999年底,拉什迪想搬到紐約去,伊麗莎白卻認為留在英國對孩子的教育要好得多。夫妻倆誰也沒能說服誰。拉什迪於次年初搬到紐約曼哈頓,兩人日漸生疏。 txt小說上傳分享
薩爾曼·拉什迪 傳奇經歷(2)
仍然活在威脅之中
拉什迪屢離屢娶,符合他的一貫作風。自從霍梅尼對他發出死刑令後,他就是一副不以為然的神態,頻頻在歐洲和美國各地現身,參加各種大型*,出席各種頒獎典禮,後來還當選國際筆會美國中心主席。
事實上,拉什迪對自己面臨的威脅心知肚明。《撒旦詩篇》的日文譯者死於非命,義大利文和挪威文譯者受到莫名攻擊。伊朗政府直到1998年才宣佈不“認可”死刑令,但並沒有廢除。因為按照*法律,只有頒佈法令的人才有權撤回,而霍梅尼早已作古。也就是說,從穆斯林的法理上講,死刑令依然有效。
在死刑令頒佈後的頭10年裡,拉什迪在英國換過30餘處住所,《撒旦詩篇》的稿費,大半支付給英國警方作保護費用。拉什迪一直表示《撒旦詩篇》並無惡意,自己是被誤解,甚至一度悔過,要徹底皈依*教。但一些*激進勢力仍將死刑令視為理所當然,不斷有各種激進組織鉅額懸賞要取拉什迪的“首級”。
拉什迪雖然頻頻露面,但從不事先透露行程。他與第三任妻子伊麗莎白的矛盾,其實就始於他對安全的考慮。他認為,美國的安全係數大得多,而伊麗莎白卻不這樣認為。不過,在美國拉什迪也未能如所願。特別是“9·11”事件之後,美國的安全漏洞已暴露無疑。以至於後來他與拉克希米結婚,沒有透露任何有關婚禮日期和安排的細節,不能不說是一種出於安全的考慮。
盛名之下的辛酸
除了面對追殺的威脅,拉什迪還在文化的夾縫中掙扎。拉什迪的名氣來自他那部著名的《撒旦詩篇》。事實上,那部作品是他內心掙扎的產物。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從來無法篤信一種真理,從來沒有真正為人所接受。
拉什迪1947年出生在印度孟買一個穆斯林家庭,是家中獨子。他從小生活得像王子一樣,讀著《一千零一夜》,過著充滿幻想的輕鬆日子。從少年時代起,父親就把拉什迪送到倫敦求學,直到在劍橋大學拿到學位。英國教育令拉什迪受益匪淺,但同時也讓他體會到一個“殖民地來的有色人種”遭受的種種歧視。當時的大學校園充斥的美國式反叛令拉什迪深為著迷。
就在他求學期間,父母搬家到了巴基斯坦。大學畢業的拉什迪,帶著對西方世界的愛恨交織回到巴基斯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被視為一箇中了西方毒的“外來戶”。加上印巴兩國的矛盾,拉什迪無所適從,只好帶著迷茫回到英國。《撒旦詩篇》令他名聲大振,卻並沒有帶給他任何認同感,反而使他在*世界和西方世界都成了“外人”。稱他為天才的西方人將他視為異類,而即使在溫和的*世界,他也相當不受歡迎。他至今只敢悄悄地回過一趟老家孟買,當地的穆斯林得知訊息後舉行了示威*,高呼要“吊死拉什迪”。對此,拉什迪只能自我安慰說:“但願他們不是認真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拉什迪不斷尋找婚姻似乎情有可原,他必須在動盪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