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陰沉著臉,顯然已經下定決心。
朱高煦雖然心裡很不服氣,但看到朱棣那副嚇人的表情,也只能把到嘴邊的話,硬生生的給嚥了回去。
“陛下英明!”
朱高熾則是高興的不得了,沒想到天上還真掉餡餅了。
這個軍事制度一實行,他這個太子獲利算是最大。
首先,朱高熾身體肥胖,多有疾病,根本無法有效控制兵權。
可他的兩個弟弟卻都掌控兵權。
現在老爺子還健在,朱高煦和朱高燧自然是老實聽話,可一旦老爺子駕鶴西去,誰還能阻擋得了他們?
如果能將軍隊的思想和行動分開,讓他們時刻清楚自己要為大明而戰,就會大大降低兄弟倆作亂的風險。
朱高熾作為大明太子,將來的儲君,其實就代表大明。
將士們為大明而戰,說白了,就是為朱高熾而戰。
除了洪武和永樂一朝之外,大明其他各個朝代的掌權人,也都在想方設法的進行軍制改革。
一直以來,軍制的核心理念都是以文治武,這就對武人非常不公平。
因為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人是他們,而不是那些坐在營帳裡高談闊論的文官。
憑什麼這些文官只需要動動嘴皮子,就要指揮他們去戰場上送命?
可一旦實行文武並濟的軍制,思想和行動徹底分開,武人們至少可以有機會擺脫文官的掣肘和束縛,可以毫無思想包袱的在戰場上大展身手。
當然,任何事情只要一涉及改革,都會遇到很多的阻礙。
這一次的軍制改革也不例外。
自明英宗以後,大明朝的軍權就掌控在文官手裡,他們自然不想讓出部分權力給武人。
不過,由於天幕的存在,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先進位制度的存在,資訊已經透明化,這已經成大勢所趨,文官根本無法阻擋。
在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明朝各個時代的既得利益者,都無法抗住輿論的壓力,都或多或少的選擇讓步。
甚至連崇禎一朝也是如此。
崇禎皇帝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開始瘋狂進行軍制改革,以文官搭配武將的方式,重新配備大明軍事力量的統帥主官。
如此一來,崇禎皇帝的疑心病也大大好轉,可以放心大膽的相信在外征戰的統兵將領。
在一番改制之下,崇禎統治下的朝局,竟緩慢的穩定下來,雖無法與天幕裡的朱由檢相提並論,但也算在夾縫中求得一些生存之道。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