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的軟文廣告必不可少。
與此同時,使館影業也為《人類清除計劃2》舉行了院線、影迷和媒體試映專場。
或許是換成傳統的白人主角的關係,這部影片的試映口碑相當不錯,大部分媒體和影迷都給了好評。
使館影業沒有限制媒體口碑,試映之後的第二天就允許媒體發布相關的評論,前提是不能劇透。
北美電影業非常成熟,電影公司與媒體之間早已形成默契,比如說試映這種事,電影公司一般會提前打好招呼,媒體方面可以按照他們看到的電影質量寫相關的評論或者文章,但報導發布的時間,必須是在電影公司解禁媒體發布許可權之後。
當然,也有些媒體不鳥電影公司,但電影公司也不會邀請這類媒體。
這方面沒有合同規定,屬於不成文的規則,很少有人會主動打破。
羅南的前世,迪士尼一部影片試映後,有媒體記者提前發布評論,然後迪士尼所有的影片和作品,都對這家媒體關閉了大門。
這樣做,對媒體來說,也是得不償失。
一般情況下,如果試映效果好,電影公司不會壓著媒體評論,那些試映之後迅速解禁媒體口碑的片子,大都口碑不俗。
其實解禁口碑的時間,也能窺探即將上映影片的好壞。
一部試映時能贏得媒體、院線和觀眾口碑的片子,恨不得早點把良好的口碑宣傳出去,以便吸引到更多潛在觀眾,早早就會解禁各方面的口碑。
比如媒體的評論報導、試映影迷的公開採訪、像網際網路上爛番茄或者idb等網站的評分。
相對應的,一部投資不低的影片,影片第二天都要上映了,各方面的評論還未解禁,爛片的可能性極大。
有些爛片,甚至上映之後,還想壓制負面口碑傳播。
如今影響力日漸增大的idb上面,雖然因為評分使用者數量不夠,《人類清除計劃2》沒有相關打分,但一些參與了試映的影迷的評論,已經掛在上面。
「比起第一部,續作簡直高太多太多了,兩者完全不是一個等級。」
「導演完美的描寫了一個大掃蕩計劃最終會帶來的所有情節,對人性的描寫也深入骨髓。如果男主不是一個退伍士兵,而是和女主們一樣的普通人,那麼就不會有所謂的英雄,而她們的下場會是怎樣可想而知。」
「第二部把故事放到了街上,而不是侷限在一所房子裡。透過各種交織的畫面,讓人看到了所謂的大掃蕩計劃所帶來的結果。善良的人們窩在家中,還是會遭受天降橫禍。而政府也扮演了一個不夠光彩的一方。就像結尾boss所說:為了使人民更易控制,平衡人數,而人們殺的不夠,所以他們選擇目標,增加殺戮。」
這些評論就像是廣告一樣高高掛在網站上面,吸引影迷的關注。
宣傳不可避免的又把美國政府扯了進來。
一部熱門好萊塢電影,怎麼能不黑一下美國政府?
估計最專業的統計機構,也很難查清一件事:華盛頓當局到底在好萊塢電影中背了多少黑鍋?又為什麼要背這些黑鍋?
美國政府永遠是背黑鍋的最好選擇。
這倒不是好萊塢有意黑美國政府,而是陰謀論是電影最好的素材。
比如那些懸而未決的爭議歷史謎團。
因為對觀眾來說,陰謀論向來頗有市場,對編劇來說,這也是他們大開腦洞的好機會。
前世的《月行者》丟擲了一個陰謀論: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美國當時聘請了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偽造了那些登月影像。
像《匿名者》中,一個叫愛德華·德維爾的人,被認為是莎士比亞作品的真正執筆人;《達文西密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