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飛火走遊龍
‐‐捻軍的極盛與衰亡
公元1865年(同治四年),5月。
山東曹州高樓寨,從郝衚衕突圍而出的數十名清兵清將冒死奔逃。大名赫赫的清朝名將僧格林沁王爺,也在其中。他拍馬急奔,力圖衝出重圍。可惜,他不僅沒有奔至安全地帶,反而闖進新捻軍層層設伏的柳林。
張宗禹所率的捻軍槍炮齊施,刀箭弩矛共發。
僧王逃至吳家店,馳突間,忽然,迎面飛來一支長矛,正插在他的左肩上。巨大的衝力,登時將他這位身材魁梧的蒙古王爺拽下馬來,受傷的坐騎受驚奔去無蹤。
僧王摔在地上,滿臉青腫,渾身上下傷口處處,綿袍浸透了鮮血。
為防被敵人認出,僧王扔掉了象徵他尊貴身份的三眼花翎帽子。他狼狽不堪,在麥壠間匍匐蛇行,想趁亂脫身。
一個名叫張皮綆的十五六歲新捻軍娃娃兵發現了神色慌張、形容狼狽的僧王。特別是他腳上那雙上好官靴暴露了身份。
娃娃兵大喝一聲:&ldo;妖頭莫走!&rdo;衝上去舉刀就砍。
大英雄僧格林沁王爺此時遍體創傷,餓渴至極,已無任何還手之力。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對面少年一把大刀劈向自己的胸膛。
曾經讓洋人聞風喪膽的鼎鼎大名的僧王,竟然一聲不吭地被一個捻軍娃娃兵剁死。僧王死年,55歲。
張皮綆熟練剁下僧王的腦袋,把首級髮辮纏在自己腰上。他信手撿起扔在不遠處的三眼花翎官帽歪戴在頭上,高興回營。
當時,這個少年並不知道:他的一刀,不僅結果了清朝一代名將,而且砍在了滿清王朝的肺管子上。
言及太平天國,就不能不提捻軍。二者此消彼長,相吻相合,忽聚忽離。太平軍無論是北伐、西征,都離不開捻軍馬隊的狂風暴雨般身影相隨。但是,把捻軍視為太平軍一個支系或者完全把兩者孤立加以研究,均是片面的理解。
1952年,羅爾綱先生把捻軍改稱為&ldo;太平天國新軍&rdo;,更是一廂情願的矯枉過正。捻軍完全不同於以前任何農民起義和農民暴動。在其發展前期,它不僅有穩固的根據地,而且&ldo;居則為民,出則為捻&rdo;,行事詭秘,宗族性極強,戰法獨特。而且,與太平軍大不同的是,他們並不毀儒滅道,也不拜&ldo;天主&rdo;。他們在發展高峰時,還以光復&ldo;大漢&rdo;為政治口號。
捻軍活動大致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零散的&ldo;捻黨&rdo;時期。捻黨比太平天國早得多。早在嘉慶年間白蓮教起事時,捻黨就已經四處萌動,時間大概是從1797年到1853年。
第二,與太平軍相互聲援期。自1853年以來,太平軍一路克捷,直下南京,清朝在各地的統治大有土崩瓦解之勢,安徽、河南、山東等地捻黨組織四處乘亂而起,並加入太平軍的北伐行列。成也捻軍敗也捻軍,捻軍特有的鬆散無紀,最終對太平軍的北伐和北伐援軍造成了極大的滯阻。
第三,捻軍、太平軍聯手期,大概從1857年至1861年。其實,在太平天國高層眼中,捻軍同苗沛霖的&ldo;苗練&rdo;一樣,可以利用,但並不可信。在此期間,張樂行等無數大小捻首均接受太平天國的封號,可是他們一直各自為政,保持獨立狀態,&ldo;聽封而不聽調&rdo;。在&ldo;三河之戰&rdo;殲滅湘軍六千多人的戰役中,捻軍出力最大,配合太平軍陳玉成部把湘軍名將李續賓逼得上吊自殺。
第四,捻軍、太平軍的冷淡期。時間為1861年至1864年。此間,張樂行等人對太平天國產生嚴重不滿,把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