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河東軍吧!不足部分可以在河北募軍。”
父皇說得也有道理,趙桓便答應了,“那就調三萬河東軍,另外第三個建議,兒臣想從各地調一批名將輔助种師道,希望父皇恩准!”
趙佶立刻看透了兒子的目的,是想趁機把自己的心腹安插進种師道軍中去,以掌握軍權,若是平時他早就一口回絕了,只是現在他需要用兒子當盾牌。。。。。
趙佶想了想道:“輔臣太多無宜,朕覺得最多五人便足夠了,皇兒可擬一份名單給朕,沒有問題,朕就批准了!”
趙桓無奈,只得躬身道:“名單兒臣已有,兒臣推薦大名知府張叔夜、濟州知州宗澤、前監察御史李綱、保安軍節度使种師中、嘉魚縣縣令李延慶,調這五人協助种師道。”
張叔夜、宗澤、李延慶是太子趙桓掛帥討伐梁山時原班人馬,這一次他也點名要這三人輔佐种師道,种師中也是西北名將,是种師道胞弟,有他為副將配合,种師道會更少掣肘。
李綱是趙桓極為欣賞的監察御史,因批評河北防禦鬆弛而被貶去南劍州沙縣出任稅監,趙桓對他印象深刻,所以想利用這次機會把他也調回京中。
趙佶聽到了李延慶的名字,不由猶豫一下道:“別人都沒有問題,但李延慶可是範黨一系,調他是不是有點不妥?”
“回稟父皇,种師道其實也是範黨一系,而且兒臣認為李延慶在西夏之戰和梁山剿匪中表現突出,是個難得的人才,懇請父皇恩准!”
趙佶負手走了幾步,李延慶畢竟年輕,資歷尚淺,在朝中影響不大,只要不是調回範致虛,那應該可以接受,況且也算是給曹家一個面子。
想到這,趙佶便點點頭道:“好吧!三個建議,朕都答應了!”
趙桓大喜,“多謝父皇恩准!”
趙佶隨即令道:“宣承旨學士,朕要擬旨!”
宣和四年七月初,趙佶再次任命太子趙桓為北伐三軍大元帥,恢復種師府一切官職,任命他為東路軍都統制,宣他即刻進京,同時再任命辛興宗為西路軍都統制,童貫繼續出任河東宣撫制置使,只節制西路軍,同時從太原調三萬河東軍緊急入京備戰。
。。。。。。。。
六月底七月初正是水稻收割並再種第二季水稻之時,農民們搶收搶種,格外忙碌,李延慶也率領縣官和衙役參加了搶收行列。
原野裡是一望無際的水稻,成熟的稻穗隨風起伏,十分壯觀,但農民卻十分著急,沒有人欣賞這種風景,他們必須要在七月初八前收割完水稻,開始灌水插秧,現在只剩下三天時間了。
驕陽似火,稻田到處是辛勤勞作的人們,很多城裡人也出城幫助親戚收割水稻,一捆捆水稻堆積如山,這是已經曬了一天的水稻,要立刻挑去打穀場打穀。
李延慶挑著一百多斤沉甸甸的稻子向打穀場走去,後面跟著周平和楊菊以及一隊衙役,他們也挑著稻子。
他們收割水稻的技術還不夠熟練,而且挑稻打穀也需要人力,他們便負責挑擔打穀。
打穀場在一里外的村莊旁,天氣格外炎熱,每個人頭上都戴著草帽,但還是熱得滿頭大汗,脖子上圍著一塊溼布,不停地擦拭汗水。
這時,官道遠處黃塵滾滾,幾匹快馬疾奔而來,馬上騎手不斷搖著手鈴。
“縣君,好像是驛站的急腳遞!”
李延慶立刻對衙役道:“喊住他們!”
“喂這邊!這邊!”
十幾名衙役一起大喊揮手,幾名驛遞看見了他們,連忙勒住驛馬。
“我們找李縣令,他可在這裡?”
李延慶舉手道:“我在這裡!”
一名驛遞連忙翻身下馬,跑上來躬身施禮道:“有吏部緊急文書,令我們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