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人接觸並瞭解他們;是戰後美國政府制定符合美國利益的對華政策所必需的。
延安;已從一個普通的地名;變成了一個含義複雜的政治詞彙。延安指揮的武裝力量遍佈整個中國;人數已達六十三萬之眾。——在某種程度上講;這裡就是一個“國家”;儘管蔣介石從來沒有承認過其合法性。
中外記者們發現;共產黨人在這片黃土地上所創造的一切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意外和新奇紛至沓來。共產黨軍隊總司令朱德宴請了他們;並和他們一起欣賞了藝術家們演唱的《同盟國進行曲》和《黃河大合唱》。被國民黨報刊描繪成“匪首”的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性情溫和;除了不斷地吸菸之外;這個高個子長頭髮的南方人;舉止從容不迫、神態安然自得。在回答記者們提出的“國共兩黨是選擇戰爭還是和解”這個問題的時候;毛澤東說;共產黨人和人民的選擇不是內戰;而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制度。中外記者們從日常生活的層面上認識了毛澤東。——“在延安;毛是可以接近的;並且是很簡樸的。他會在遍地黃土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談;他不帶警衛。當和我們在內的一群人拍照時;他不站在中間;也沒有人引他站在中間;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時在邊上;有時站在別人身後。”
美軍觀察組雖然被延安的一個黃土堆弄得心驚肉跳;但是《解放日報》刊發的題為《歡迎美軍觀察組的戰友們》的社論;還是讓美國人十分高興。社論不但說美軍觀察組到達延安;“是中國抗戰以來最令人興奮的一件大事”;而且據說社論標題中的“戰友們”三個字;是毛澤東親自加上的。毛澤東對隨行的美國駐華使館二等秘書謝偉思表示;在目前情況下;因為國民黨政府依靠美國的大量援助;所以在中國防止內戰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美國的影響。由於擔心一旦抗戰結束;美軍撤離後;國民黨軍會立即發動內戰;毛澤東甚至向美軍觀察組提出:“美國是否有可能在延安建立一個領事館?”
受到友好接待的美軍觀察組吃上了延安生產的麵包;而毛澤東和延安軍民則興致勃勃地觀看了美軍觀察組帶來的電影。——汽油發電機轟轟作響;銀幕上是一個永遠走著鴨子步的落魄的美國流浪漢;在流浪漢的身後;是那個距離延安十分遙遠的國度閃閃爍爍的摩登時代。
接著;美國總統特使帕特里克·J·赫爾利到達延安。
赫爾利曾經是胡佛總統時期的陸軍部長;出任羅斯福總統特使之後不久;他便成為美國駐華大使。由於深陷中國內戰開始時複雜的政治漩渦中;這個美國人很快就被共產黨人視為一個出爾反爾的政客。但是;他第一次來延安的時候;受到了真誠的歡迎。毛澤東特別交代;要專門為赫爾利“開個歡迎會”;“再搞點音樂晚會”。延安方面期待的心境;源於重慶傳來的情報。不久前;在重慶的共產黨代表已與赫爾利見過面。赫爾利對林伯渠和董必武說:蔣介石對共產黨的態度已經緩和;並且同意他必要時與共產黨人接觸。他代表羅斯福總統來到中國;就是要促成中國一切軍事力量的統一;以最終戰勝同盟國共同的敵人。
在此之前;包括毛澤東在內;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都沒有見過赫爾利。於是;與前些日子那架運載美軍觀察組的飛機出現意外一樣;這位美國特使也令延安的共產黨領導人感到了頗多的意外。赫爾利乘坐的飛機在延安降落時;周恩來正好在那片空地上;當他得知走下飛機的外國人是赫爾利時;立即招來一個步兵連作為臨時儀仗隊。六十一歲的赫爾利“伸直身子;挺起胸膛”接受步兵連的檢閱;“像一個得意洋洋的小夥子那樣高叫印第安人的戰爭口號”。這一情景令急忙趕來歡迎他的共產黨領導人不禁“瞠目結舌”。
第一次會談;面對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基本上是赫爾利一個人在滔滔不絕。他再次強調自己到延安來是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