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功勳,放眼朝堂何人可比?陛下對其視如肱骨、推心置腹,可結果便是其賊心熾盛、大逆不道,舉兵作亂!由此觀之,‘太尉’一職總掌天下兵馬、軍權在握,非宗室不能勝任!古往今來,殷鑑歷歷,陛下豈能自亂朝綱?以我之見,倒是韓王殿下更能勝任此職。”
沒怎麼說話的馬周忽然開口:“微臣也覺得韓王殿下更合適。”
李元嘉苦笑:“我何德何能高居此位?一則不曾領兵,再則並無軍功,萬萬不敢擔當此任。再者說來,今時今日之三公並無以往之權柄,表彰其功的性質更甚於職權,中書令大可不必這般激動。”
言下之意“三公”固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乃人臣之極致,可說到底不過是虛銜而已,更多是象徵意義,
劉洎橫眉立目,怒叱道:“那也不行!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此任者必然年高德劭、德高望重,房俊年紀輕輕若驟然登此高位,天下名望所聚,必然滋生其驕縱之心,是禍非福也!”
李元嘉不擅辯論,只能尷尬著乾巴巴秉持意見:“不過是虛銜而已,沒那麼嚴重。”
由古至今,“三公”之職權變化甚大,《尚書·周官》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春秋公羊傳》中更是說明“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
兩相印證,“三公”是秦及秦以前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稱呼,輔佐天子,可見地位之超然、權柄之巨大。
“三公”者何也?
夏、商以前,雲天子無爵,三公無官。周以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漢以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為三公。東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魏、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唐承隋制,一脈相承。
然而自隋文帝罷三公府僚,則僅存其名位。
“虛銜也不行!”
劉洎拍案而起、正氣浩然,戟指叱道:“韓王口口聲聲以彰其功,乾脆也別敕封什麼‘三公’了,不如便‘加九錫、冕十旒、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而後再敕封以王爵,如何?”
此言一出,“裝死”的李積都坐不住了,呵斥道:“中書令,慎言!”
劉洎哼了一聲,這才反應過來說了不該說的話,轉身對李承乾鞠躬謝罪:“臣一時激動,口出妄言對陛下不敬,請陛下責罰。”
“加九錫”在最初之時是對於人臣至高無上之榮譽,史書上第一位“加九錫”的記載,乃是周天子對輔佐社稷數十年的功勳周公旦的賞賜,“天下輔弼,莫出其左”。
然則之後,“加九錫”卻成為權臣之象徵,非權傾一時、野心勃勃之輩而不可授。
王莽、曹操、司馬昭……
而最近被天子賜予“加九錫”者,則是隋文帝楊堅,以及高祖皇帝李淵,楊堅本為周臣、承恩深重,受宣帝遺命輔佐新皇,卻受禪讓篡周立隋;高祖皇帝本為隋臣,然國難之際攻陷國都、擁立新皇,拜相國、總司百揆,受九錫之禮,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最終逼迫恭帝禪讓。
此二人自然權柄滔天,然則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主少國疑、凌虐幼主”。
言說給房俊“加九錫、賜王爵”,不僅僅是昭示房俊有謀逆之心,更是質疑李承乾,將其比作周靜帝、隋恭帝兩位亡國之主……
幸虧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