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個欺世盜名之輩,但這種感覺稍縱即逝,明顯自己最大的優勢便是知曉後面千年的事情,若不以此為資本,又怎能在這時代掌握命運活下去,難道心甘情願籍籍無名活一輩子,將命運操控於他人之手不成。
玄宗依舊在喋喋不休:“既然天降如此才俊,朕豈能不有所表示,故而昨日朕於南內召見王源,試其才學。加之楊釗及楊門幾名國夫人鼎力舉薦,讓朕下了決定特招王源入翰林院供職,一來昭顯我大唐對人才的愛護,二來也不負上天之賜,眾卿以為如何?”
群臣的表情有些驚愕,倒不是以為特招王源進翰林院之事,因為這件事從昨天便已經流傳開了,宮內傳出口諭要徵求政事堂意見的時候便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並不足為奇。他們驚訝的是陛下口中所說的舉薦王源的人,居然是楊釗和楊家那幾位風騷的國夫人。也就是說,這個王源其實已經攀上了楊家的關係,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這王源本是左相的幕賓,卻不知怎麼跟楊家搭上了關係,聯想到最近王源被邀請參加虢國夫人的遊春會之事,有不少人官員立刻便想到了另一層關係上來。王源身材修碩相貌俊美且又是當紅的名士,楊家的那位虢國夫人是出了名的喜歡和長安城的名士和世家子弟們廝混的,那麼這當中原因也很容易便猜出了八。九分來。
這些人面帶曖昧的笑容相互擠眉弄眼。心中均想:楊家幾位國夫人聲名狼藉,這王源和楊家素無關聯,怎會突然得到她們的青睞,不用說是被楊家的某一位或者某幾位收為裙下之臣,這才有了這次機會了。這樣想著,看著王源的眼神便都帶了些鄙視和不屑來。
“說起來,王源能站在此處,還是兩位丞相之功勞。朕聽說是左相李適之於市井間慧眼識珠找到了王源,帶他參加了梨花詩會。李相國便是梨花詩會的另一位積極參加者,可說若無梨花詩會上的機會,王源也沒有機會寫出那幾首上佳之作,成為眾人認可的詩壇新秀。兩位丞相可說是共同攜手讓王源揚名天下了。”玄宗笑呵呵的道。
“那裡那裡,王源有今日是陛下提攜,外加他自己有本事,跟老臣可沒半分關係。倒是適之是他的伯樂,但不知為何適之沒有舉薦王源。”李林甫呵呵而笑,不痛不癢的刺了李適之幾句。
李適之面色青紅,滿臉陰雲;看著王源的眼神頗為不善,只是今日剛剛鎩羽,似乎知道今日再不宜對王源的事發表什麼高論了。
“李相國,爾等對朕欲召王源入翰林院可有何異議麼?朕昨日口諭徵詢你們的意見,若有異議可現在提出來。”玄宗終於回到了主題。
眾人其實都知道,所謂徵求政事堂的意見其實便是走個過場;陛下雖然這幾年不太勤政,但是他從宮中傳出的口諭是和以前一樣不容質疑的。甚至可以說,在以前,有些事還有商榷更改的餘地,近年陛下歲數越來越大之後,他的所有口諭都變得不可違背了。稍有違背,都會讓他大發雷霆,總有人會因為此事倒黴。
所以除非確實有重大謬誤,而且會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果,否則政事堂是絕不會提出異議的。而特招王源入翰林院不過是件芝麻粒般的小事,政事堂中無論李林甫和李適之乃至下邊的各房主事,又豈會這般自討沒趣。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李林甫的回答居然不是一口答應,而是表示了一些疑問。
“啟奏陛下,臣等對陛下不拘一格為國納才之舉均表示贊同,唯一有一丁點疑問需要證實。”
“什麼疑問?”玄宗皺眉道。
李林甫謙恭拱手道:“是這樣,老臣知道之前有特招李白入翰林的特例,這次也算是遵照前例而為,倒也不違先例。只是陛下昨日的口諭臣有點沒弄明白。”
“何處不明?”玄宗道。
“老臣聽口諭說,陛下召王源入翰林院為翰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