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其極化、分極、量化等方法,只是為了進一步瞭解其而作的探索,探索的結果不要以為就是真實本身?正如同科學不等於真實。
柏拉圖認為:
作為物質的感性世界的另一面存在一個非物質的理念世界。物質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蒼白的影子或模糊的映象。理念世界是真實的存在,而感性世界是虛偽的幻象。理念是物質世界中事物的原型或理想。物質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符合了理念。感性事物是轉瞬即逝的,而理念世界則永恆不變。
柏拉圖所說的理念世界我認為就是真實。真實是永恆不變的或者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都只是一個假設,只是不確定而已,無論我們如何使用它,把它作為什麼,如何去思考它,如何去證明它,意識到它與否,它都不受我們的影響而存在著。如果我們認為有真實這個概念,那麼當這個真實概念發展了後,它仍舊是這個概念,那麼可以把它看作是固定的,其實絕對和相對、變化和固定是一體的。不必要去在這個問題上動無謂的腦筋?知道後再回想一下,好像有點無用功的感覺啊?但是沒有這些“無用功”的探索,人類的智慧可能還停留在某個時代呢。
對於之前我的美的概念的認識我又有了新的發現,我是用以下的思維而獲得此發現的,我不描述我的發現,而將我如何發現的過程描述出來。
如果我之前認為的美的發展了,其結果還是美嗎?
舉個特例:我認為某時空限制下,某(這個可以是物質、精神等等)很完美,之後這個很完美的變化了,(其變化的具體原因和為什麼變化本節不探討),變化後,如果我不喜歡發展的結果,或者認為發展的結果沒有以前那麼完美了,那麼美還存在於其上嗎?它是在某種數量上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我認為美的特質是不變的、變化的還是固定的、發展的?
變化的還是美嗎?(變化-不管是你認為是發展,或是衰退,還是其他什麼的。)
我認為的美的特質是存在於什麼上面的?
原型、結果、過程、發展、還是其本身等等?
我認為的美是存在在物質上的,還是存在精神上的?
我思考後,並根據我的思考過程等,再次並多次思考後,發現了我之前對美的判斷的一點邏輯,之前我沒有發現的,先驗的判斷的一點邏輯。 txt小說上傳分享
邏輯判斷的先驗定律(草稿)
邏輯判斷的先驗定律(草稿)
下面的思想除引用先人的話外的是原創的。
中立原則;
肯定原則;
尋求原則;
中立原則
中立原則是一種看待事物的方法,不論善良或者邪惡,不論混亂或者次序都可以用它來看待事物。
概念能不能被教授?能教授的概念是什麼?
人的智慧所限,憑藉感官無法直接面對無窮的變化,這時理性的能力出現了,他將無窮的變化加以限定,形成一種能被人所能比較容易處理的結構。由於這個結構是由個體自己所形成的,並不斷的發展,使之於真實的表象-無窮的變化相匹配,使人能夠透過這個不斷發展的結構來對真實有所瞭解。
從無窮中尋求統一,從變化中尋求固定,從發展中尋求靜止,欲求與結果,目的與原因,索取與奉獻種種使人很難真正接觸到真實。
舉個特例:喝茶,希望保留的茶的原本的風味。這個風味是茶樹在自然環境中生成的,並經過人類以一定方法加工後,經過一段過程和時間後才具有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茶的風味會慢慢流失。不管是清香還是苦澀都是浮華,在時間的長河中都會變質。如果目的在於與自然相和,行為卻不符合自然之道,迷失在行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