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足夠一家子一個月不餓肚子了,不過清貧一些,但絕不至於餓肚子。而王源此舉便是將參軍士兵從一種被動的服役提高到一個可以養家餬口的地位。很多人即便不參軍在家種地經商做小買賣,一個月也不過兩貫上下,那麼參軍所掙的錢其實已經高於他們在家種地幫工做小買賣的收入了。
況且,另外附加的這些條件也是很吸引人的,生有生的保障,死有死的安排,況且參軍還是出人頭地的一條冒險之路,怎不叫原本不願參軍的劍南和隴右的青年男子們心動。
配合這些政策,王源還設計了精神上的獎勵,豎立參軍為國光榮的思想攻勢。各州縣設立專門的徵兵隊。但凡有參軍的男子入伍,皆配大紅花騎高頭大馬,敲鑼打鼓沿街歡送。當地主官親自宴請士兵和家屬,致辭勉勵他們為國殺敵,不要給家鄉給父母丟臉云云。總而言之,一整套從物質上到思想上的激勵制度在王源的推動下轟轟烈烈的展開。王源甚至為各地州官太守們寫了統一的送丁入伍的激勵詞,供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下宣讀激勵。
宋建功和哥舒翰等人對此目瞪口呆,大帥肚子裡花樣繁多,搞出這麼多名堂來,也不知他是怎麼想出來的。而且關鍵是這些措施日漸成效,劍南和隴右各地的百姓們都被調動了起來,有的州府竟然出現了為參軍還要託關係走後門的情形來。
當然,他們最疑惑的便是,大帥這些措施如何能夠兌現。戴紅花騎白馬歡送倒是沒什麼了不起,關鍵是那些物質上的措施哪一樣不要花錢?以軍餉翻倍而論,朝廷是不可能補足差額的,那麼艱難隴右兩道緊十三萬的兵馬,若是滿額之後。每個月大帥就要往裡搭進去十幾二十萬貫的錢去,大帥拿得出這些錢麼?
對此疑問,王源付之一笑。慢說現在王源手中乘著幾百萬貫,可謂財大氣粗之極。這些錢足夠王源撐個一年半載毫無問題的。而且,那還是最壞的打算。其實王源早就已經跟楊國忠商量了,楊國忠也同意增加給劍南道和隴右道的兵餉撥付。楊國忠給出的數額是五十萬貫的額外增加。當然這筆錢不可能憑空冒出來,自然是楊國忠從別的節度使頭上剋扣而來,但王源可管不了他剋扣了誰的錢。
而且因為劍南隴右安西河西四道因為痛吐蕃作戰耗損巨大,在王源和高仙芝在京城的時候,玄宗便已經答應,四道兩年內的錢稅減半,藉以恢復元氣。這一項每年便可截留五六十萬貫。兩項相加,王源每年可以得到近百萬貫的錢財支援,這也是王源敢於出。臺優軍政策的底氣所在。
這些當然還不夠,劍南和隴右的人口就那麼多的總量,這幾年青壯人丁損失嚴重,王源不可能涸澤而漁,讓兩道的青壯百姓參軍而荒廢了田畝土地。於是另外一個挖牆腳的政策也出爐了。
王源派出了能說會道的官員去往劍南隴右兩道相毗鄰的山南西道、黔中道甚至是京畿道的州府去遊說,在十幾個大的州府設立了宣講臺,宣講劍南和隴右道的參軍優惠政策,鼓勵這些地方的壯丁閒漢去劍南道和隴右道參軍。並許諾但凡外道壯丁入隴右劍南兩道參軍,將准予入劍南隴右兩道官籍。一旦入籍並且參軍,便可獲土地十五畝,十貫安家費,讓他們的家人能夠在劍南道和隴右道安家立命。
此舉一出,應者甚眾。這些內地的州府本就人多地少,很多人日子過得艱難的很。現在有這麼好的條件吸引他們,自然是不肯錯過。短短半月之內,竟有近三萬戶百姓舉家搬遷,更有些在當地過得不如意的人也願意換個生存環境。以前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官府戶籍的限制,但現在這一點也不用擔心了。
三萬戶,那便是湧入了劍南和隴右兩道近近二十萬的百姓。土地嘛,劍南道和隴右道本就地廣人稀,算不得什麼。至於那每戶的十貫安家費,雖然有些肉疼,但這些百姓歸於轄下之後,這十貫錢他們遲早是要透過賦稅交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