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於次日上午抵達犛牛城下,很早便獲悉大唐兵馬從沙漠上攻擊而來的吐蕃兵馬早已做好了一切的準備。城牆在數日時間內加高了高度,護城河也挖深了一尺。城外的山坡上,遍佈荊棘木刺,陷坑拒馬等物,凡是能阻擋唐軍進攻的手段,他們都不憚於去用。
城中的一萬守軍對於抵擋住唐軍的進攻很有信心,而且他們只需拖住幾日,便可讓援兵達到。求援的信件已經於數日前送出,若無意外,幾日內援兵必至。
唐軍於城外山坡下列陣紮營,在看了敵方的佈局和地勢之後,眾將都覺得甚是棘手。犛牛城易守難攻,要攻下此城恐要費一番手腳。王源可不願在這裡糾纏太久,他決定動用他的殺手鐧。那個大殺器尚未正式在作戰中使用,犛牛城正好作為第一個使用的物件,雖然這麼做有點大材小用,但為了爭取時間,王源只能這麼做。
第五**章 轟炸
劍南軍並未立刻發動攻城作戰,在犛牛城下紮下營盤之後,全營將士幾乎都在休整,除了炮營的五千士兵。自從南詔之戰後,神威炮營名存實亡,因為神威炮在對南詔戰事之後盡數被拆毀。原神威炮營的炮長和炮手們也都被散入各營中成了普通計程車兵。而此次出征之前,炮營再次被組建成立,原先的炮手們也得以重操舊業。
從南詔撤兵的一年時間裡,王源從未停止對於神威炮的改進工作。在成都,上百名工匠的全部職責便是製造神威炮和改進神威炮。攻打南詔國時設計的神威炮威力不小,但有個致命的弱點便是壽命不長。大多數神威炮只能投射二三十次便只能報廢,原因便是因為投射強度極大,神威炮的關鍵部位皆為木質,很難承受如此大的強度。拋竿機軸甚至拋籃都很快被磨損,南詔之戰中發生過多次機軸斷裂,拋竿折斷,拋籃破損的情形,導致了死傷百餘名炮手的事故。
回到成都後,王源下令工匠們解決這樣的問題,在保證投射的射程不能受到影響的前提下,必須解決神威炮的壽命問題。工匠們建議關鍵部位用金屬構件方可保證牢固耐用,但此舉花費不菲,王源一時還沒有財力去這麼做。但不久後楊國忠送來的一批數萬套的破爛甲冑和刀劍鐵槍等物事解了王源的燃眉之急。王源之所以手下這些破爛,便是看重了這些破爛兵器盔甲中有可回爐的金屬。
這些鏽蝕的兵器和盔甲上的鐵片雖然數量不多,但足可鑄造出百餘套機軸和拋竿用於神威炮的改進。王源雖不知道這些金屬的成分是否能保證神威炮長期使用,但起碼金屬的構件比之木質的構件要耐用的多。實驗的結果也表明,更換金屬構件之後,神威炮可發百次,大大提高了使用的壽命。
另外,對於神威炮的構造結構,工匠們也進行了改良。初代的神威炮太過高大,而且構件固定,極其笨重。為了給高達數丈的神威炮配重,不僅地盤極重,而且發射時還要用木樁固定在地面上,顯得極為笨拙。
改良的結果是,神威炮採用了可拆裝的方式,各部位打造成型之後,可用車輛運輸,現場投裝。因為部位木件固定,兩名匠人和二十名炮手可在一個時辰內快速將神威炮投裝成成品。這樣便保證了神威炮的隨軍機動能力。也正因如此,此次通行沙漠之時,王源才得以攜帶五十架裝運在大車中的神威炮進行穿越沙漠的舉動。否則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
百餘套金屬構件本可以造出百架神威炮,但王源只下令製造了五十架。一來王源認為暫時無需太多數量的神威炮,因為這玩意兒消耗的人力物力太多,每架神威炮從運輸到投裝需要配備牲口十餘匹,大車兩輛,外加人員數十。資源有限,不可能全部投放在神威炮上。
另外一點也是基於神威炮本身的考慮。金屬機軸和拋竿只有百套,而置換了金屬構件後也非永久不損,高強度的投擲之下,這些不明成分的金屬依舊肯定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