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獨立攻城炮團的基礎上,擴編十二個炮軍師。
每個炮軍師下轄兩個重炮旅和一個攻城炮團、一箇中壘團、一個輜重團、一個護衛步團及一個師指揮所、一箇中軍哨、一個師醫院、一個病馬廠;重炮旅下轄兩個重炮團和一個旅指揮所、二個護衛步哨、兩個輜重哨;重炮團和攻城炮團均編制四個炮哨、一箇中壘哨、一個輜重哨和一個團指揮所;據此,每個炮團編制兵力六百三十人,火炮十六位;每個炮旅編制兵力一千七百人,火炮三十二位;每個炮軍師編制七千一百人,除步團裝備輕型火炮外,另有大口徑重炮六十四位、大口徑攻城炮十六位。
為了填補設立野戰炮軍師之後尚缺的二萬五千人馬,軍務省對各省鎮軍數目也重新規劃,不再按照總兵管區、副總兵管區做一刀切的佈置………考慮到若以每師三旅九團計算,夏軍野戰部隊實際缺編六十個旅又二百四十個團及省管區直屬中壘、輜重、哨騎等部,因此各省駐軍總額也最終確定為三十七萬人,藉此再度明確鎮軍部隊與野戰部隊間定期輪戍的關係並且初步構建起戰後補充一線兵力的後方師管區制度
夏軍的改制剛剛公佈尚且沒有正式實施,暹羅方面便在當年四月初向華夏駐暹羅國信使正式提出遣使朝覲的要求,由於事關重大,駐暹羅國信使不敢擅專,因此第一時間奏報武昌,向華夏朝廷稟報了暹羅人的要求。
“暹羅王太子準備親自來朝?威加海內、德撫四夷、列邦恭順,這可是大好事啊。”鄭克臧略帶譏諷的評價道。“既然彼國如此殷切,朕也不好罔顧了其一片忠勤之心,也罷,傳旨暹羅,準其入覲,以郡王世子的規格迎候。”
新任總督衙門尚書潘錚苦笑的奏報道:“聖上,暹羅世子入覲固然是出於恭順,然據朝廷駐暹羅國信使所奏,其所來大抵還是為了出兵緬甸一事。”
暹羅和緬甸是世仇,彼此之間兵戎相見時很正常的事,原本是不必報告華夏朝廷的,但是暹羅特意遣王太子來華夏報備,一則是顯示對宗主國的尊敬,二來肯定也是為了向華夏求助………這倒不是說實力不足的暹羅故意想拉華夏下水,但對於在和緬甸的戰爭中屢戰屢敗的暹羅人來講,若是能讓武功赫赫的夏軍出兵相助,那麼這場原本只有四分勝算的戰爭便有可能出現一個更有利暹羅人的結局。
鄭克臧明知故問道:“暹羅元氣已經恢復了嘛?居然有膽量主動挑起與緬甸的戰爭?”
潘錚的表情有些嚴峻:“聖上明鑑,暹羅這兩年與本朝貿易獲利匪淺,且又從朝廷手中採買了近百門大炮,自然覺得有與緬甸一戰的底氣。然而暹羅人之所以打算主動挑起戰爭,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國內的問題。”
潘錚的話其實還算隱晦,所謂暹羅的國內問題實際指的是暹羅國內領主貴族對如今暹羅國土日漸縮減的不滿已經無法壓制了………華夏這些年已經陸陸續續從暹羅獲得了佛丕河以南的整個馬來半島和阿育陀耶港周邊地區、真臘也從暹羅獲得了蒙河以南巴塞河以東等地,暹羅失去了東南和南方大片國土,僅在吞武裡周邊保留一小塊濱臨暹羅灣的土地………儘管暹羅也從寮國故地獲得沙耶武里省作為補償,但這並不足以彌補暹羅領土的損失,因此暹羅國內一直有上了華夏當的說法。
可是華夏的勢力如日中天,又有安南、越南、真臘、占城等附庸國相助,勢單力孤的暹羅一旦與華夏翻臉,不用華夏親自動手,安南、越南等國就會興高采烈的的越過湄公河殺入暹羅,且宿敵緬甸也會撲上來分一杯羹,因此大城王朝的統治者們只能努力壓制國內的不滿,以避免刺激華夏朝廷。
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要真正打消國內的不滿情緒,暹羅王庭只能加緊對緬甸的作戰準備,以期從緬甸手中得到曾經失去的土地,以補償國內大小貴族在東南及南方領地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