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懷近些年在朝中無太大作用,甚至說還有些仗著親王之位作威作福的行徑,但他能夠被皇帝繼續看重,雖無太多實權卻有皇家尊榮,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懂得迎合皇帝李承安的心思,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支援李宣。
李承安當年在先皇六子之中脫穎而出,最終能夠登上皇位,全靠柳氏一族的支援。
但這種支援,絕非單向的,也不可能是無私的,之後包括國舅太尉顧秦及柳氏宗族在內,不說是對李承安予取予求,也是極大影響甚至左右著許多朝政大事。
李承安登基之後,用了將近十年時間,才逐漸擺脫柳氏的掌控,將皇權全部掌握到自己手中,在此之前,作為一個皇帝,要忍受多大的屈辱,需要一份怎樣的忍耐,常人確實難以想象。
也正是這個原因,李承安深刻認識到,外戚對皇權的影響之大,因而才在心中下定決心,不能讓大周李氏的江山與皇位,再次受到外戚的威脅與影響,有了將皇位傳給李宣的想法。
李宣最大的優點,是有著皇帝李承安本人的寵信、喜愛,同時母系一族勢力孱弱,沒有左右朝政的力量,但事物總有兩面性,他的優點,也是他的弱點。
李宣很難得到母系一族的有力支援,這也就意味著,若是讓他繼承皇位,將來的朝政也有一定的風險,尤其是能否震懾住柳謝等太子一脈勢力,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否則即使李宣坐上了皇位,也有可能被太子一脈的勢力拉下馬。
李承安當然做不出也不敢做出除掉太子李焱這種事,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血,同時李焱背後有著太多勢力支援,這樣做只會讓整個大周陷入動亂之中。
李承安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為李宣扶持力量,使得能夠與李焱相抗衡,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皇族內諸位親王的支援,李氏本族人若是能夠支援李宣,這不僅僅是名分上的肯定,同時也有了與李焱背後諸多勢力抗衡的前提。
當下大周皇族之中,僅有的幾位親王,除開勢力最大,卻最不與皇帝和睦的楚王之外,就屬領兵的齊王與趙王,是最有實力的。
齊王領兵二十萬鎮守齊國舊地,同時防範東境的敵國,與李承安一母同胞,算是親王裡最受信賴的一個。
但在此之前,齊王也一副明哲保身的態度,對於皇帝暗示的種種替李宣拉攏之意,一直都是故意搪塞。
齊王李承業不是先帝皇子之中,才能最卓著之人,但也不是庸俗之輩,當然看得清當下的朝政局勢,深知李焱的太子之位牢不可破,自己完全不願蹚渾水。
可這一次李承安藉助讓李承業進京述職為由,將他留在了長安城內,並透過替齊王府招贅駙馬為由,逐漸開始架空他在楚地的實權,讓李承業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李承業被滯留長安,終於在皇帝李承安數次的明示下,表態並開始傾向於三皇子李宣。
李承業雖然明大義,但更清楚眼下的局勢,不會糊里糊塗地與皇帝硬槓,適時的低頭才是保全之道。
對於領兵十萬,鎮守趙國舊地的趙王,李承安其實早有計謀,而當下長安城內,還有些勢力、權利的親王裡,就只有成親王李承懷了。
而李承懷也聰明地早早替皇帝站位,選擇了支援李宣,使得他在李承安眼中又有了幾分分量,近些年才榮寵不衰。
李承安煞費苦心地幫著李宣拉攏、建立身後的勢力,尤其在取得了幾大親王的支援之後,終於有了與太子李焱的一爭之力。
尤其在近些時日,齊王滯留長安城,並在皇帝的多番遊說與強硬態度的示意下,開始偏向李宣,使得這位三皇子的呼聲達到頂峰,一度讓陸文楨等朝臣
李承安苦心經營朝局多年,並在自己的不斷謀劃下,算是逐漸給李宣繼位鋪出了一條道路,但卻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