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宣三十二年六月初八,晨光微曦,清冷的光芒籠罩著王城外的官道。
旌旗獵獵,鼓聲低沉,空氣中瀰漫著肅殺與莊嚴的氣息。
道旁兩側,文武百官依次列隊。文臣們錦衣華服,面帶微笑,卻透著一絲敷衍;武將們戰甲鮮明,目光或冷或銳,顯露出複雜的情緒。
五千精銳士卒列陣於道旁,刀槍寒光對映著清晨的日光,為這場送行儀式增添幾分壓迫感。
蕭逸風立於馬車旁,一襲深青戰袍,腰間懸掛著剛授予的大將軍印,顯得威嚴挺拔。
他面上波瀾不驚,目光卻在百官中來回掃過。
每一道表情,他都看得清清楚楚:虛偽的笑容、冷漠的目光、隱藏的敵意,以及試探與觀望。
“這些人……”蕭逸風心中冷笑,暗暗思忖。“文臣們只怕在心中籌劃我折戟沉沙後如何奪權;武將中,除了少數忠誠者,剩下的要麼站在蕭鼎那邊,要麼在觀望風向。”
“世子英勇,必將大捷歸來!”
“旗開得勝,為國爭光!”
禮節性的恭維此起彼伏,但言辭中的敷衍讓蕭逸風感到幾分刺耳。
他瞥向一名身著藍袍的文臣——正是與蕭鼎一派關係密切的左尚書。
左尚書微微一笑,目光意味深長,淡淡說道:“世子此行,年紀輕輕便擔如此重任,實乃我大宣之幸。只是邊關險惡,還需多加謹慎啊。”
此言看似提醒,卻透著隱隱的輕蔑與譏諷。
周圍幾名文臣紛紛低聲附和,笑容中夾雜著一絲輕視。
蕭逸風冷冷看了左尚書一眼,嘴角微微勾起,淡淡回道:“多謝左大人提醒。邊關雖險,但正因如此,才需大將軍去穩局。這一職若是落在旁人身上,怕是未必擔得起呢。”
他話音不重,卻一針見血。
左尚書臉色微變,訕訕地退後一步,不再言語。
此時,一道中氣十足的聲音響起:“世子放心,此去陽平關,勝負乃小事,忠勇才是我大宣之根本!朝中有老臣在,必助世子穩固朝局,無需多慮!”
說話的是一名鬚髮斑白的老臣,正是前任首輔——陳昇。
他是蕭逸風派系中極為重要的一位支持者,此時的話語鏗鏘有力,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蕭逸風聞言,目光微暖,微微一笑:“有陳老坐鎮朝堂,風雨難侵。這一去,我定不負蕭王所託,也不負陳老的厚望!”
陳昇上前一步,語氣愈發沉穩:“世子乃我大宣之棟樑,邊關雖險,但老臣深信,世子必能鎮守一方,令敵人聞風喪膽。至於朝中之事,交給老臣即可!無論朝堂波瀾如何,老臣都必為世子穩住陣腳,決不讓有心之人趁虛而入!”
這一番話擲地有聲,不僅向蕭逸風表明了支援,更是對在場其他百官的一種無聲威懾。
然而,蕭鼎一黨的武將們卻始終冷眼旁觀。
“不過是個年輕人,仗著些小手段爬到這位置上。只怕剛到邊關,便被那些山匪弄得焦頭爛額。”
“讓他得意一時罷了。”
“等他真在前線出了問題,朝中自有人治他。”
蕭逸風餘光掃過這幾人,心中警鈴大作,但臉上依舊平靜無波。
就在氣氛略顯僵冷之際,一道溫和的聲音從百官中傳出:“賢侄,此番出征,乃是為大宣建功立業,千萬不可負了聖命。”
聲音不高,卻帶著獨特的沉穩與親和,彷彿撥開了積壓的沉悶。
眾人紛紛循聲望去,只見三王蕭儒從佇列中緩步而出。
他手持摺扇,身著儒雅青袍,面容溫潤如玉,目光中帶著幾分深意。
“三王殿下!”
百官紛紛行禮,態度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