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他發現,這裡的煙囪高低粗細各不相同,高的可以達到一百多米,矮的也有幾米到幾十米。
煙囪的直徑因噴溢口的大小而不同,小煙囪的口一般只有幾十厘米,大煙囪的口可以達到幾米。
噴發劇烈的噴溢口四周的沉積物也多,往往形成了小丘,高度有的高達100多米。
其實,在海水衝擊的作用下,煙囪的高度很難無限升高,尤其那些長年不活動的噴溢口,煙囪往往經不住海水的衝擊而垮塌。
黑煙囪四周有種類和數量都十分豐富的海洋生物,一般深海的溫度只有0℃,而海底熱泉活動頻繁的黑煙囪附近,水溫卻高達350℃到400℃。
現代海底的黑煙囪的研究始於1978年,當時,美國的阿爾文號載人潛艇,在東太平洋洋中脊的軸部採得由黃鐵礦、閃鋅礦和黃銅礦組成的硫化物。
1979年又在同一地點約2610~1650米的海底熔岩上,發現了數十個冒著黑色和白色煙霧的煙囪,約350℃的含礦熱液,從煙囪中噴出,與周圍海水混合後,產生沉澱變為“黑煙”,沉澱物主要由磁黃鐵礦、黃鐵礦、閃鋅礦和銅-鐵硫化物組成。
黑煙囪的形成主要與海水,及相關金屬元素在大洋地殼內熱迴圈有關。
由於新生的大洋地殼溫度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滲透可達幾公里,在地殼深部加熱升溫,溶解了周圍岩石中多種金屬元素後,又沿著裂隙對流上升並噴發在海底。
由於礦液與海水成分及溫度的差異,形成濃密的黑煙,冷卻後在海底及其淺部通道內堆積了硫化物的顆粒,形成金、銅、鋅、鉛、汞、錳、銀等多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金屬礦產。
世界各大洋的地質調查,都發現了黑煙囪的存在,並主要集中於新生的大洋地殼上。
韓孔雀透過護身的氣罩,攪動了一下身邊渾濁的海水,想要尋找一下,這裡有沒有金銀礦。
不過,他的手剛剛接觸海水,就感覺道一股刺痛。
“滷水?”韓孔雀立即收回了雙手,滷水礦化很強的水,常用以提取某些化工原料,如食鹽、碘、硼、溴等。
實際上,海底熱泉的活動並不一定形成煙囪,早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在紅海發現了許多奇異的現象,比如水溫和鹽度偏高,接著就出現了高溫滷水。
“可以直接抽取這裡的海水提煉礦物質,這樣採礦的效率可就高了。”看著周圍的海水,韓孔雀感覺深海採礦好像也不是太難。
周圍出了渾濁的高溫滷水,就是腳下的軟泥,這應該是金屬軟泥,出了滷水、金屬軟泥,周圍的黑煙囪附近,還有一些奇形怪狀,如同枯樹幹一樣的東西,這些應該是海底熱噴湧出來,冷卻後形成的礦石。
“看來黑煙囪附近的地形地貌都差不多啊!”這種情況韓孔雀知道,因為在1967年,就有科學家在一處海淵中,發現了在熱泉周圍形成的海底多金屬軟泥,從此,揭開了人類研究現代熱液礦產資源的新篇章。
1988年,我國科學家與德國科學家聯合考察了馬裡亞納海溝,他們透過海底電視看到,在水下3700米左右的海底岩石上,有枯樹樁一樣的東西。
它高2米,直徑50到70厘米不等,周邊還有塊狀、碎片狀和花朵狀的東西,在這些噴溢海底熱泉的出口處,沉澱堆積了許多化學物質。
他們採集了1000公斤的岩石樣品,主要是黃褐色,間雜黑色、灰白色、藍綠色。
經過化學分析和鑑定,人們確認這就是海底熱泉活動的殘留物,它們大多是硫化礦物。
除了大量銅、鋅、錳、鈷、鎳外,還有金、銀、鉑等貴重金屬。
滷水和金屬軟泥對韓孔雀沒有一點用,所以那種如同枯樹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