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這關乎祭祀的順序。稱母親的兄弟為“舅父”。在日本,舅表示丈夫或者妻子的父親,而在中國,舅表示“岳父”或“岳丈”。稱父親的姐妹為“姑母”,母親的姐妹為“姨母”。稱父親姐妹的丈夫為“姑父”,母親姐妹的丈夫為“姨丈”。父親兄弟的妻子為伯母或叔母,也稱“媼”、“嬸”。母親兄弟的妻子既可以稱為舅母,也可以稱為“妗”。
日語中“おじ”一詞,相當於漢語中的伯父、叔父、姑丈、舅父、姨夫等,這些稱呼必須一一分清。小時候,如果稱呼錯了,便會被罵為“蕃”。蕃指不知禮節的野蠻人。
日語中的“いとこ”,在中國則表示為“堂兄”、“堂弟”,女性則表示為“堂姐”、“堂妹”。這僅限於父親兄弟的孩子。對父親姐妹的孩子不這樣稱呼,對母親一方的親屬也不這樣稱呼。“堂”表示家,陽系即嫡系的兄弟姐妹冠以“堂”字,此外的兄弟姐妹則稱為“表”。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我出身於親戚眾多的家族,經常會在稱呼上出錯,因此常常被罵作“蕃”。於是便問父親該如何區分這些稱呼時,父親回答道:
這大概是歷史上傳下來的。對於“外戚”,都稱以“表”。
簡單說來,同姓的稱為“堂”,異姓的稱為“表”。
在中國也有同姓之間不婚嫁的大原則。然而法律上並未作限制,近來也有同姓之間通婚的,但在守舊的人看來,這也是“蕃”。
?
108儒教三千年父親的姐妹結婚之後,她們孩子的姓與自己的不同。因此稱他們為表兄弟或表姐妹。
麻煩的是母親姐妹的孩子。我的母親不姓陳,姓蘇。母親沒有姐妹,如果有,就要和蘇姓以外的人結婚。如果與姓陳的人結婚,那麼所生下的孩子也姓陳,和我的姓一樣。然而也應該稱他們為“表”。雖然是同姓,但也不能稱“堂”。
在中國,牌位被稱為“神主”。其中大多供奉的是五代之上(有的是七代之上)祖先的名字。供奉同樣祖先的兄弟姐妹為“堂”,其他則為“表”。
儒教極為重視對祖先的祭祀,因此在兄弟姐妹的稱呼上十分嚴格。雖然父方和母方的血緣關係分量相當,但是卻不允許稱呼上的混淆。
儒教雖說被傳入了日本,但是其中的祭祀部分卻被摒棄了。湯島聖堂及閒谷學校中雖供奉孔子,但也不過是一種禮儀。
從“おじ”、“おば”、“いとこ”上未加以區別,便可看出儒式的祭祀沒有傳入日本,並且在日本沒有同姓不嫁娶的傳統。
中國在法律上對同姓嫁娶未作出過限制。然而韓國在法律上嚴格限制同一籍貫同姓間的通婚。眾所周知,韓國姓氏的數量有限,尤其以金、李、樸為多。金與金之間不能通婚,自然會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同為金姓的人,如果籍貫不同便可通婚。戀愛之前必須先確定對方的姓氏和籍貫。
如果出現同姓同一籍貫的人相愛,該怎麼辦呢?現實中此類情況並不少見。這樣的戀人即便結了婚,女方也不能上戶口。據說在韓國像這樣不能上戶口的未婚母親和單親孩子很多。
由此可見,儒教在傳入朝鮮時是完整存在的,但向日本傳入時,其中的祭祀部分便被摒除了,只吸收了其中的倫理、學問和教養。因此,關於日本的儒教是否為本來的儒教這一問題便很值得討論了。
儒中的儒批判(1)
有段時間掀起了一股“儒教圈繁榮論”的熱潮。觀察一下那時的世界就不難發現,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穩定、秩序良好的國家都在儒教圈範圍內。如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儒教在一百年前曾被批判為阻礙了近代化的發展,而現在卻在近代化的成功發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