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4/5頁)

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嗎?)接下來便是上一章中提到的“有朋自遠方來……”。學習可以帶來愉悅,開篇就提到了。朋友遠道而來也能帶來愉悅,是因為可以一起學習探討。

《論語》二十篇在歷史悠久的中國,如同《聖經》一樣神聖,然而該書開卷第一字(子曰之後)便是“學”。讀書人中或不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之人,將“學”字放在開篇,無論誰都可以看到。孔子死後,其門人根據夫子所言,編集了《論語》,至於誰人參與了創作,諸說紛紜。

關於《論語》的章節序列,普遍認為是未曾經過整理的。日本武內義雄認為,開篇的《學而》和《鄉黨》兩章是由孟子學派後加上去的。誠然,整卷書讀起來略顯雜亂,但也並非完全沒有章法,尤其是在開篇的章句,絕非隨意而定。第一字可以說是書的面孔。

“學”字打頭出現,一定是刻意而為。“子曰”後緊跟著便是“學”字,這在《論語》中多處出現。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篇》)

第一句的意思是,只讀書卻不動腦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卻不勤奮讀書,結果也是很危險的。

下面一句的意思是,學習好像是在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

與這兩句相比,顯然“學而時習之……”在開篇出現更符合作為“面孔”的要求。“學”字不僅是一種象徵,更是書中的一個關鍵詞。此處的“學”不單純指讀寫。《論語》中有一句名言: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為政篇》)

讀寫是“學”的道具。十五歲之前應當學習知識。十五歲以後,就當以所學為工具,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志學”二字,也指十五歲,與“不惑”指四十歲相似。《論語》中對這一段的記載如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歲之前努力學習知識,三十歲時便可自立,四十歲時不再會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曉何為天命,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都能接受,到了七十歲,便可隨心所欲,但也不會超越法度。

“學”乃十五歲之前的志向所在,這不是指簡單的讀寫,還要多向先生請教,然後實踐。所謂“學問”是說,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遇到不明之處便要請教先生。因此,在“學”字之後又加了一個“問”字。據《易傳·文言》(孔子做的註解)記載: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這句話描繪了世間理想中受人尊敬的君子形象。在此將“學”和“問”兩字分開了。學習將許多知識聚集到一起,提問可以明辨是非,從而獲得才智。因此,這並非將“學”、“問”完全割裂開來,而是要邊學邊問。所謂“問”也不單指向先生的請教,自問自答也是形式之一。

透過學習和提問獲得知識後,方可做到寬、仁——這完全符合理想的君子形象。學與問合在一起,即“學問”;“寬”和“仁”合在一起,即“寬仁”。

《易傳·文言》雖傳是由孔子所作,但也有人認為,不過是假託了孔子之名。然而,無論是否假託,其思想觀點必須要與孔子一致。

具備了“學問”和“寬仁”,一個人的人格方可稱為完整。只有學問而無寬仁之心,或是隻有寬仁之心而學問不足,都不能稱為完整;沒有學問,所謂的寬仁也難以持久。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學問之上(2)

學問難以分開,寬仁也是同樣。進一步講,學問和寬仁也不可分割。

如果比較兩者孰先孰後,那自然是“學問”在先了。傳說由孔子之孫所作的《中庸》一書中提到

最新小說: 家人怕我創業,反手充值千億網遊 升級經驗一萬倍但獎勵提升六倍 NBA:防守滿分,我帶登哥奪冠 在無限世界努力保持正常人狀態 瓦:紅溫型選手,隊友越紅我越強 領主:開局化身天災,戰場成禁區 最終試煉遊戲 夢幻西遊:開局一段鐵絲我無敵了 我獨自挖礦 顧總太太把你拉黑了喬若星顧景琰 斬神:熾天使嫌棄後我直升至高神 火影:掛機就變強 七零:被趕出家門後我轉頭嫁軍官 失控星光 末日星晶:我有一個契約獸軍團 天災降臨:我可以強化萬物 原神:諸位,墮入深淵吧 紅魔復興,從挽留穆里尼奧開始 我的槍附加百種特性 我在曼城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