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和贏政同時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而史實究竟如何,兩千餘年後的今日,已然湮淪莫考。
此外,當時的確有一段“移花接木”的典故,為這個說法提供了原型:
楚考烈王多年無子,相國春申君寵幸了一個女子,等到她有孕,再進獻於楚王。這女子進宮十分受寵,封了王后,涎下一子,取名為悍,後來被立為太子,繼承了楚王之位,這就是楚幽王。
楚國這一段歷史與秦國贏政、呂不韋之事發生在同一時間段,是以,後世也有人推斷,可能是當時坊間傳聞裡直接把它張冠李戴,嫁接在了贏政頭上。
三、關於趙姬殺子
《史記》中載,嫪毐謀亂時,是“矯王御璽及太后璽”,“矯”即假託,盜用。但個人覺得,趙姬與嫪毐合謀的可能性更大,而之後,秦始皇對待母親的態度,也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只是為了一個面首,謀殺親子當然喪心病狂,但如果再加上兩個孩子的份量呢?
趙姬心裡應該相當清楚,這兩個孩子一旦暴露,贏政絕不會讓他們活命。尚在稚齡的兩個幼兒和早已離心、並不親近的長子,如果只能選一方?
所以,真實的歷史上,贏政很有可能就成了被母親拋棄的那一方。
【贏政】
讀《秦始皇本紀》,最深刻的感覺就是——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如履薄冰——用四個字形容贏政二十二歲以前的生活,並不誇張。
兩歲大的小孩兒,就開始過朝不保夕的日子,質於異國,被身邊的所有人或憐憫鄙夷或輕賤欺辱……一直到九歲。因為稚嫩年幼而無力反抗,所以,只能默默壓抑隱忍著所有的恐懼、憤怒還有仇恨。
然後,九歲歸秦,終於過了一段相對安穩的日子……儘管要面對的是當年拋棄了他的父親,還有幾乎擠佔了他身份的異母弟弟成蟜。
四年之後,贏政喪父,承王位。但,十三歲的他面對的卻是母親同朝中權臣私通,一心助那人把持朝政,將少年秦王完全架空,形同傀儡。
之後數年間,呂不韋、趙姬合謀,遲遲不令贏政加冠親政。再接著,更令人髮指的是趙姬與嫪毐一手策劃了蘄年宮之變。
經歷了這些,他成年之後行事狠決、手段暴戾、性格偏激等等幾乎都是必然的。如果在這種環境下,這孩子居然長成了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好少年,那才真正不可思議。
而歷史上的贏政,最為強大的地方在於——幼年到少年時期那一段不堪的經歷,在他生命中烙下了屈辱與黑暗的印記,但卻並未使這個孩子消沉頹廢、膽怯懦弱或者完全耽於仇恨。那樣的話,中國歷史上大概就不會有秦始皇帝了,取而代之的恐怕會是一個庸庸碌碌甚或喪心病狂的昏聵秦王。
他以此為砥礪,在隱忍示弱的表象下,藉李斯等臣子的輔佐,在政治軍事方面飛速地成長,終於——二十二歲,嫪毐被車裂;二十三歲,呂不韋自盡;三十一歲,滅趙國,將昔日仇讎統統坑殺!
三十九歲,一統寰宇,闡並天下。
有時候想,或許正是少年時的這些坎坷與不幸,成就了這個人的千秋功業。
贏政這個人非常難以評價,讀這一段時我個人感觸比較深的有兩點:
一、寡情
中國古代的後宮制度,從王朝誕生起就產生了。據《禮記》載“天子在內廷也立六官、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好吧,實在多到令人髮指。
而到了秦始皇這兒,直接刪繁就簡,嫡妻稱皇后,妾皆稱夫人。而他一生也沒有立後,所以,始皇的後宮,只有一眾夫人。
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對後宮的態度,是極為淡漠的。
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