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幾次,錢塘江的潮湧真的非常壯觀!”
“那你肯定又有詩作想出來了,一會得吟念給我們聽聽,哈哈!”李弘節心情很好。秋收已經結束,新墾的兩萬餘畝官田共收水稻四萬多石,其餘民田收成也非常好,讓他基本不必再為將要到來的冬天擔心,擔心再出現那麼多的流民,他已經上奏朝廷,這批新收的糧食貯備於杭州,以應賑災之用。朝廷也批覆同意了,同時大大褒獎了一番李弘節為杭州做出的貢獻。
在杭州時候做出功績,李弘節已經看到了可以回京任職的希望,如今當官的誰不希望能回長安任京官啊?他已經數次得到朝廷的褒獎,調任回京的日期肯定不遠了,因此今日也有閒心出來觀潮。
聽到李弘節要求他作詩,王易卻很堅定地搖搖頭,“李刺史,在下去年在錢塘江邊觀潮時候,因為不小心,被潮水捲入江中,所幸隨從拼死相救,才把在下救上來,撿回一條命!今日再臨錢塘江邊觀潮,在下還心有餘悸,沒有作詩的心情…”
後世時候與家人永別的場景再次清晰地出現在王易面前,讓他很是傷感,哪有心情吟詩尋樂。
“沒想到晨陽竟有這般的遭遇!”李弘節有些動容。
“晨陽老弟,不必傷懷,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在下想著,以後你一定不會再遭遇這樣的難的!”一邊的李道素也感慨了一句,他是知道王易在錢塘江邊的這次意外事故的。
“那時真的是生死一線啊!”王易很是感慨,他不知道該慶幸還是感傷,因為觀潮時候陰差陽錯的奇事發生,他從一千三百多年後的二十一世紀,穿越來到大唐貞觀元年,影響並改變著歷史。
錢塘江潮水時常吞噬人,這一刻他也想到治理錢塘江的事了。
“大郎說的不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某想著,晨陽這後福已經快來到了!”李弘節依然呵呵笑著說道,但看到王易那還帶著感傷的表情,把後面的話止住了。
王易並沒去注意李弘節話中的特別意思,而是把剛剛想到的一點想法說了出來,“李刺史,聽說錢塘江的潮水每年都要吞噬不少的人,錢塘江的潮水也使的兩岸許多田地被沖毀,並使其鹹化,無法種植作物,在下覺得應該徵用民工,修建堅固的塘堤,把錢江潮水的禍害減少到最少程度…”
錢塘江的大潮時常沖毀兩岸並不堅固的塘堤,禍害周邊的百姓,兩岸的許多田地因為鹹潮的影響,無法耕種,即使種植了作物,也長的不好,甚至連杭州打的井都有鹹味,若不是西湖得到疏浚,將湖水引入城內,現在城內百姓依然還在飲用帶鹹味的井水。
錢塘江潮水帶來的危害還真的不小,應該及早治理了,就如後世一樣在兩岸修建堅固的塘堤。
李弘節很驚異地看著王易,在沉思了好一會後才說:“晨陽,你這建議很好,但短期內恐怕不可能了,年內剛剛動用了數萬民工疏浚西湖,修築錢塘江塘堤工程量會更加的大,再加上杭州連續遭災,不可能連年進行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錢塘江另一側是越州屬地,要修建塘堤,也是要兩州一起動手,才好,不然一側塘堤修好了,另一側的百姓會更加遭受潮水的禍害!”
“那是…這是個浩大的工程!”王易也是知道,如今後世蕭山地並不屬於杭州管轄,而是屬於越州所管,歷史上的蕭山直至年代很遲了,才劃歸杭州所管,就是因為一條寬大的錢塘江所隔之故。
李弘節也有一點感慨,“晨陽,某很敬佩你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憂國憂民之心,你放心,某會上表朝廷,請求皇上同意在一定時間內修固錢塘江兩岸的塘堤,護我杭州和越州的百姓不受其害的!”
“李刺史是真正憂國憂民之好官,在下替杭州的百姓多謝你了!”王易恭敬地作了一禮。
“某應該謝謝你,沒有你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