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是勢在必行的。
但是他卻沒有想到,自己這邊只不過還處於準備當中。什麼都沒開始做呢,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居然聯名上了奏摺,上至左右布政使,下至檢校、理問,凡是七品以上官員,全都上了奏摺。
奏摺裡面無一例外,全都言辭懇切地希望江夏不要開放海外貿易。
甚至在奏摺之中他們要若有意,若無意的提及。
福建沿岸倭寇肆掠橫行,若不是全靠他們一方面拼死抵禦倭寇,另一方面又和倭寇打好關係的話,福建恐怕早已經是倭寇的天下了。
如果朝廷開放海外貿易,那麼勢必會有更多的倭寇登岸,屆時他們恐怕將無力再抵禦倭寇,如果因此出了什麼問題,還望朝廷能夠予以諒解。
什麼叫“屆時恐怕將無力再抵禦倭寇?”。
如果是官員們正常說話,頂多會說開放海外貿易,會引至更多倭寇登岸。以福建先有實力,尚且不足抵禦之後可能會當來的倭寇,所以希望朝廷早作打算,及早派兵增援云云。如此之類的,決計不會是什麼“無力再抵抗,望朝廷能予以諒解。”
這句話跟,“你如果開放海外貿易,我們就任憑倭寇橫行,你自己看著辦吧。”這樣的話,有何區別?
江夏看完所有從福建呈來的奏摺以後,最終將奏摺一收,眼神變得有些冰冷。
他沒想到,時至今時今日,竟然還有人膽敢如此跟他說話。
江夏潛心考慮了一下,此事該當如何應對。
區區幾個福建官員,最大的不過從二品而已,他要弄死他們再簡單容易不過。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在。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既然敢向朝廷發出這樣的奏摺,那麼他們肯定是有所依仗的。
如今現在江夏將他們裡面的誰進行調任,或者是抓捕。很可能整個福建會出現變故。
倒也還真別說,這福建若是出了變故江夏還真會有些頭疼。
福建臨海,而官員們說不定又和盤踞在福建的各個倭寇團伙有勾結。如果他們聯合造反,朝廷即便是發兵平亂,他們也大可坐著船先出海。
等到朝廷大軍回撤,他們又坐船回來,再度禍害福建。
如此,江夏也拿他們沒有任何辦法。
想到這裡,江夏倒是覺得此事需要好生處理了。畢竟開設海外貿易,是他改變大明經濟體系計劃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也許有人會不理解,為什麼福建的官員會反對開設海外貿易。
其實聯合起大明的歷史,這就很好理解了。
與大明的邊關貿易一樣,大明的海外貿易也是政治色彩,遠遠大過於經濟貿易的。
從明初開設,大明就實行了海禁,嚴禁民間私下進行海外貿易。
但是大明曆朝歷代的皇帝又認為四海仰慕,遣使來朝,是“盛世”的標誌,皇帝們一向將其視作自己的榮耀。
所以大明的皇帝不僅僅對邊關推行的是“朝貢貿易”政策,對海外諸國亦是如此。
為了吸引海外諸國遣使來華,大明在中外貿易中從來都只重政治效果,而不重經濟實惠。
以往的大明不但每年都要花費大量金錢接待外國貢使,而且對其帶來的貢品一律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回贈價值更高的大明禮品,例如錦緞、紗羅、金銀、銅幣等。
在大明優惠政策的招徠下,太祖時期就有東洋、南洋的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來華通好,並進行貿易。
當然,他們全都是衝著大明要“薄來厚往”的“朝貢貿易”政策而來,懷的是佔便宜的心思。
不過那個時候大明國力日漸昌盛,所以也沒在意這些。
但偏偏咱們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弄了一個“鄭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