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頁)

電影裡的薩熙德曾是殺人的“聖戰運動戰士”,後來成為救死扶傷的醫生。他給病人的不是藥物,而是分發自己的麵包,因為他知道,飢餓之痛要比瘧疾更要緊,更有現實意義。實際拍攝的時候,穆森特·馬克馬巴夫導演也不時停止現場拍攝,給人們分發水和麵包。

當塔利班政權用大炮轟炸阿富汗北部巴米揚的全球最大的石佛時,全世界震驚了。所有的人類文化學者和宗教人士站出來譴責,所有的報紙和電視臺也相繼報道。對此,馬克馬巴夫導演在文章中這樣說道:

“巴米揚的石佛並不是被火炮炸燬的,只是因為羞愧而自行坍塌了。”

人們對塔利班破壞石佛的行為大加指責和抗議,然而卻沒有人關心阿富汗境內瀕臨死亡的人們。馬克馬巴夫導演這番話就是對世間淡薄人情的諷刺。

馬克馬巴夫導演又繼續說道:

“當你看見身穿布卡的婦女,你看到的是外在的美麗和勻稱。但是在內部,換句話說,在布卡里面卻存在著令人窒息的死亡般的恐怖。這真是怪異的矛盾。她們沒有展示自己肉體之美的權利,因此只能使用服裝的美麗。”

電影《坎大哈》裡有幾個令人難忘的場面。娜帕絲一行來到紅十字會創辦的診所,遇到了蜂擁而來要假肢的人們。這些都是被地雷炸掉了手腳的窮人。這時,他們突然看到載有救助物資的飛機出現在天空,就拄著柺杖,竭盡全力在沙漠上朝飛機跑去。這時候,飛機空投下了懸掛在降落傘上的假手和假腿。

娜帕絲把準備說給妹妹的希望感言告訴了曾經幫助過自己的醫生薩熙德:

“我們都需要有活下去的理由。每當我們痛苦的時候,希望就成為我們活下去的理由。不過,希望也是非常抽象的東西。但是,對於口渴的人來說,希望就是水;對於飢餓的人來說,希望就是麵包;對於孤獨的人來說,希望就是愛;對於徹底被遮蔽的女人來說,希望就是展示自身的存在。”

這部電影讓人們看到了阿富汗的悲慘現狀:截去四肢的人和默默背誦《古蘭經》、學習武器使用方法的孩子,還有遺棄在沙漠的屍體和飢餓中苦苦掙扎的人們。影片《坎大哈》最後的鏡頭是女主角娜帕絲混在婚禮隊伍中走向坎大哈時,透過布卡的絲網凝望著天邊的夕陽。背景是新婚祝歌,卻又無比悲悽,幾乎就是安魂曲。

馬克馬巴夫導演還執導過同為阿富汗難民題材的電影《騎腳踏車的人》。這部電影曾經在韓國電視臺轉播。據說,飾演女主角娜帕絲的演員是看了《騎腳踏車的人》才找到馬克馬巴夫導演,給他講了個自己的親身經歷,然後馬克馬巴夫導演就以她的故事為素材而拍攝了這部《坎大哈》。

最近,由馬克馬巴夫導演自編,其妻執導的影片《女人三部曲》上映了。該片不是用直接的言語、華麗的畫面、辛辣的諷刺批評社會的偏見,而是用隱喻、象徵等藝術手法留下一些空白,運用平實的語言再現了阿拉伯女性的悲慘命運。這部影片有個鏡頭至今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一個小女孩在她9歲生日那天,她的奶奶告訴她“看不見樹枝的影子時就立即回家”。為了不違背奶奶的規定,小女孩不時往沙地裡插樹枝。此外,我還記得另一個鏡頭:在一條處於海灘和沙漠之間的道路上,一群女人騎著腳踏車,她們面上的黑紗在風中連成一條又黑又長的絲帶。總之,這是一部令人久久難以忘懷的電影。

馬克馬巴夫導演在拍攝《坎大哈》這部影片時,翻閱了1萬多頁資料。他以自己收集的資料為基礎,寫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

“認真讀完這篇文章,需要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在這1個小時的時間裡,阿富汗至少有14人死於飢餓和戰爭。”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孩子,你不能死(1)

最新小說: 匹配三萬場,打的職業哥哭爹喊娘 全民領主:開局一把加特林 全民求生:從昇華寶箱開始 賽爾號:傳說中的精靈 NBA資料自由定製,讒哭科詹庫 小智重走大師之旅 森林求生:有提示的我苟的很放肆 求生:從茅草屋開始踏上巔峰 離譜!開局軍火系統怎麼輸 王者:頂尖野王,全網主播哭泣 我!開局三個天賦 技能太多了 全民領主:地精弱?那就建奇觀! SS級天賦,代價是變成女生? 領主:我願建立一方樂土 你為什麼不打籃球? 雙職業,無限重置,閣下如何應對 第四天災:玩家對抗玩的就是真實 足球教練,我選擇國足 分身都是樂子人,他信了他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