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管外部有散熱片,槍管口裝有喇叭狀消焰器,膛口裝置上四周鑽有小孔。槍托後部有託肩板和託底套,內有緩衝簧以有效地減少後坐力。兩腳架可根據要求伸縮,槍管上靠近槍中部有提把方便偕行與快速更換槍管,對於輕機槍來說,更換槍管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I…23A作為班組輕型自動武器,使用提把與槍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設計,使它在使用上有了更大的彈性。步驟極為簡單,只要將槍管上的固定環向上轉,脫離閉鎖的凹槽,即可向前脫出。
之後反操作把新槍管換入,固定即可。為了有效保持火力延續性,一般配備一個射手和一個副射手,大量彈藥和備用槍管都有射擊副手攜帶。熟練的射手在副射手的幫助下,更換槍管整個步驟只需要不到十秒鐘的時間,一般每射擊200發,需要更換一次槍管,如果射擊頻率慢,可以達到250發。
經過適應性測試,I…23A輕機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在激烈的戰爭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不易損壞,使用維護方便,射擊精確以外,只要更換槍管就可以持續的射擊。二人機槍組,大大提高了機槍實戰效能。經過簡單的射擊訓練就可以使用該槍作戰。
前段時間,和沈鴻英負責交易的劉申,就是把這款機槍給賣出了個好價錢,從對方手裡受夠了不少大洋和資源。廣西境內金屬礦產的儲量還是很驚人的,用武器來交換資源,符合雙方的需求。
………【第一百七十四章 臨戰準備(一更)】………
檢驗完了I…23A的武器效能,陳澤帶著滿意的心情離開。而負責具體檢測工作的研究人員依舊在此地不停地忙碌著。巨大的場地內,刺耳的槍聲仍然連續不斷,一發發子彈激射而出,深深的鑲入了山體之中。
周圍的圍牆根本無法阻攔,戰場中躲在牆後面的意義只有一個,那就是遮蔽敵方射手的視野,讓其難以捕捉目標。牆體本身,也只是能夠利用內部的不均勻材質改變子彈的行進路線,不是專門的防禦工事,始終無法抵擋子彈的穿透。
還好,這一點萬偉比較專業,再怎麼說以前也是有過長時間管理兵工廠的經驗。牆體的外圍堆上了大量的沙袋,能夠有效防止流彈飛射出場地之外,傷到無辜的路人。
甚至為了以防萬一,槍靶一般都放置在靠近山體高坡的一端。
在這個時期的輕機槍產品,多半使用彈匣供彈,裝彈量有限。不像日後的德國的MG42及美國的M1919系列,使用彈鏈供彈。因此其提供持續火力的能力仍有限制,換彈匣的空擋會造成火力中斷。
客觀來說,當時輕機槍的設計思路也並不要求長期持續射擊,一般只擔任快速的戰場支援任務,多用於步兵的浸透攻擊。至於持續不斷的射擊,或者對集團敵軍進行火力壓制都是重機槍的任務。彈匣裝彈量小在這個時期也不是什麼致命的缺陷,反而因為價格上的優勢而使得各國的陸軍紛紛把目光投到了這一款槍械身上,作為未來取代重機槍的產品。
原本捷克的設計思路有些問題,似乎是出於財政上較為拮据的因素,他們把該款輕機槍容量設定為20發子彈的彈夾。這對於輕機槍來說仍顯得裝彈量過小,即使是在同類產品中,也少見這樣的設定。
20發的裝彈量就意味著,更多時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斷。在戰鬥中,作為火力支柱的機槍火力即使必須中斷,間隔也要越少越好。但是由於更換彈夾過於頻繁,造成火力的中斷次數過多。有經驗的老兵往往會乘機衝鋒打掉機槍。
針對這點,有經驗的機槍射手或許還能在剩下三四發子彈時,突然更換彈夾,讓敵軍無法估計更換彈夾的時間。根據國內此時的實戰需要,以I…23輕機槍作為原型而改進的PI…23輕機槍,就採用了三十發彈夾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