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慈禧試探自己,但他仍舊不合時宜的表示了對王照地關心,這讓慈禧怎能不大動殺心呢。慈禧說“我深曉得,你極恨康有為等人,所以我怕你定要辦王照的死罪。”這話說得十分明白了,光緒只有極恨康有為等人,才是慈禧希望看到的。王照過去是光緒的帝黨人物,與以慈禧為首的後黨作對,慈禧豈能“怕”光緒殺了他,真是天大的笑話!
總之一句話,光緒的韜光養晦做得十分失敗,他不善於偽裝,不善於掩飾自己真正的想法,在慈禧精明無比的眼睛裡,光緒不得已下的那一點點養晦樣子,根本騙不過她。或許慈禧在拿王照之事試探光緒時,有饒了他命的打算,究竟慈禧也要為大清的將來著想,不可能完全置大清的命運於不顧,但是光緒在處理王照的事情上沒能讓慈禧滿意,慈禧於是最後下定了殺他的決心。
第八章 光緒為何不逃(1)
一.在瀛臺幽禁中,光緒有沒有做逃跑的努力?
戊戌政變後,慈禧訓政,光緒被剝奪了一切權力,並被監控起來,失去了人身自由。初被控制,光緒一時不能適應,憤怒、煩躁中伴有恐懼,對此《戊壬錄》有記載:
初七日,有英國某教士,向一內務府御膳茶房某員,詢問光緒之躬安否,某員言已患失心瘋病,屢欲向外逃走雲。蓋光緒自恐不免,因思脫虎口也,乃為西后之黨所發覺,遂幽閉光緒於南海之灜臺。當光緒欲外逃時,聞有內監六人導之行,至是將六監擒獲,於十三日與康廣仁等六烈士一同處斬。而西后別易已所信任之內監十餘人,以監守灜臺。
這一段記載來自於茶房某員的話,其用詞估計欠缺推敲,比如“屢欲向外逃走”中的“逃走”二字,想來光緒不是傻子,逃走是偷偷進行的,在不為人覺察的情況下,經過秘密籌劃,利用某種機會忽然出走,脫離慈禧的掌握,豈有“屢欲逃走”的道理,“欲”者,想逃而未逃,並不是真的逃跑,光緒屢屢將欲逃之念表露出來,並不是為了逃跑,只是一種表達憤怒的方式,想來光緒以帝皇之尊,一朝之間淪落得囚徒般被人看守,其心理上一下子如何能接受了,憤怒、暴躁等情緒中夾雜著對未知命運的恐懼,那茶房官員形容其為“失心瘋”,倒也能反映出光緒當時的狀況。另外,“以內監六人導之行”的話更是荒謬,光緒若真的逃跑,還能這樣子擺排場,讓六名之多的太監前呼後擁著偷偷逃跑?
被幽禁到瀛臺之後,光緒也曾用出走來表達憤怒或者反抗,此事很多資料上都有記載,《光緒帝外傳》的記載是:遷上於南海瀛臺,三面皆水,隆冬堅冰結。傳聞上常攜小閹踏冰出,為門者所阻,於是有傳匠鑿冰之舉。這個記載也很有意思,“常攜小閹”與上邊引文的“屢欲外逃”其實是一個意思,光緒若真的打算逃,那就不會常常踏冰出,因為這樣只會打草驚蛇,引小閹屢屢踏冰,是他心中煩躁憤懣不平無法發抒,所以明知難出宮門卻硬是要去闖門。
其實光緒要逃跑,在西狩的路上,逃跑的機會十分多。八國聯軍進京,慈禧惶惶如喪家之犬,隨行人員也不多,對光緒的看管自然有所鬆懈,但是光緒此時並沒有任何逃走的跡象,更沒有因逃跑被抓的記載,所以可以肯定,光緒一直沒有逃跑的打算。
二.光緒有無逃跑機會?
即便是在瀛臺幽禁時期,光緒也是有逃跑機會的,對他的看守並不像傳說中那樣嚴,究竟他是皇帝,那些看守的太監不至於特別無禮,像對待囚犯那樣對待他。如上述引文中,光緒踏冰而出時,就可以帶小太監隨行,另外,還有資料記載他曾經將外人引入宮內給自己鑲牙,並且是在秘密狀態下引進來的,慈禧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