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一個矛盾:一方面,道德是有目的的,不僅僅是為了行道德而行道德。這樣看來,此主體是功於心計老謀深算的,是最自私自利的人。另一方面又說,想獲得公眾的道德好評,又絕對不能有任何自私的念頭,要完全出自善心,否則,就不可能得到這種道德評價。這是這樣一種矛盾體,有此無彼,有彼無此,此真彼假,此假彼真,絕不可能同時是真理。即如果行道德是有目的的,是有意識的行為,那麼,這種人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道德好評;如果想獲得真正的道德好評,他根本就不能有這種自私的目的與意識。
作為一種推理,這種矛盾必然存在。但世界是複雜的,現實是豐富多彩的,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人類至今有多少未解之迷?當其一個個被解開的時候,人們會發現,原來在大自然面前,這一切顯的多麼簡單。水是火的剋星,但隨著核技術的提高,在不久的將來,水將成為熊熊大火的不盡之源。你還能說二者是不相容的嗎?
按照康德的觀點,若想讓利他與利己這相互矛盾的二者有機聯絡起來,就必須有一箇中介。上帝就是其中之一。上帝要求我們行善,如果不按他要求的去做,就要受懲罰進地獄;按他要求的去做,就能進天堂永享福。於是人們為了進天堂享受幸福生活,就必須做好事當好人。這樣無私與利己就有機結合起來了。上帝當然不存在,但這個中介確實存在,就是前面所述的圈內社會這個環境。這個環境很穩定,幾十年上百年不變,人與人之間沒有秘密可言,彼此的認識瞭解深入骨髓。你想獲得公眾的好評,贏得榮譽,幹一件兩件好事沒有用,短期內持續不斷地幹好事也沒有用,必須幾十年如一日的只幹好事不幹壞事,才能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好評,受到人們的尊敬。幾十年幹好事不幹壞事,靠理智是絕對做不到的,只能靠品質秉性。這種好的品質秉性在心理上的反映就是完全利他的動機、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想法。正由於每個人是自私的,你的無私才有了價值。在此環境中,只有那些真正善良的、動機純正、無私利他、從不考慮自己的人,才能經受住各種各樣的考驗,才能贏得公眾的一致好評。在這封建落後的社會中,在武力與金錢皆無用武之地的時候,所有的幫助全憑人們的自主自願,而這種好評和稱讚…個人榮譽又是能撬動人們心靈的唯一鑰匙。換一個角度,這個道理還可以這樣表述,由於環境的穩固性、長期性及人的自私性,使人的行為發生了折射,精明的行為不精明,傻冒的行為不傻冒了。為了不吃虧,每個人只願意與“傻冒”來往,只會信任“傻冒”;時時處處為自己打算而不吃一點虧的,就沒人願意理睬了,因為跟這種人來往,很明顯,對自己沒什麼好處。誰才是真正的傻冒呢?時間告訴我們,只有那些心地善良、何時何處總是先考慮別人的人,純粹利他一心總為別人著想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經受住時間實踐的考驗,才能真正成為人們充分信任的“傻”。你贏得人們的充分信任,獲得他們的好評和稱讚,你再有什麼困難時,人們會袖手旁觀嗎?你的事就是他們自己的事,對你好就是對他們自己好啊。無私與利己就是這樣完美地統一起來了。
傳統道德觀認為,唯一有道德價值的是人的好的動機,或者說是好的意志:真心為他人著想,不考慮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