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人俯拾皆是也就不足為怪了。
大家確實知道,道德行為是絕對沒有私心的,是純粹為他人著想的;大家也知道,只有這種行為才能感動人,才能贏得稱讚、愛戴,才能受到一致好評,才能贏得好名聲,其他任何行為,只要有一點私心雜念都不可能達到這個效果。大家更知道,這是道德行為的必然結果,不是自己的目的和出發點。這也算自私嗎?這確實不是自私。但大家不知道,從長遠的眼光看,在漫長的封閉的熟人社會圈子裡,在武力金錢都無用武之地的情況下,自己面臨的困難危機,自己獨力難支的時候,只有依靠別人心甘情願的自願幫助,才能渡過。而這種自願的幫助,只能來自別人對你的好感好評和讚賞。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可以恆久地影響撬動別人的心靈。也就是說,這種好名聲,大家的認同和讚賞,如金錢一樣是物質化身,有了錢就可買到一切,有了好的名譽,就不怕碰到困難時沒人主動自願幫你。而這名聲名望,大家的認同和讚賞,是我無私利他的必然結果,而不是我的追求。經過這個環境的一發酵,無私就與利己合而為一了。
第四節 道德的發展和興盛
現在,我們不妨把道德得以產生的條件再總結一下,以利於人們的更好理解。道德的產生,離不開產生道德的土壤……社會環境。這個環境有兩個本質特點。
第一個特點,穩固。由於生產力落後,運輸工具不發達,與此同時,一切財富都是有形的,是如此笨重龐雜的,這使搬家的成本太高。搬一次家,一日行程的,會扒一層皮,財富會折損大半,超過幾天路途的,除了幾個活人活物外,一切財富都沒有價值了。誰會搬,誰捨得搬?不是迫不得已或一無所有,沒人會挪動地方。歷史上出現的遷徙人流,主要有幾種原因。第一,由於戰爭的原因政治的需要而遷都、戍邊。這種情況下,原來的土地宅居及其它有形財富仍為自己所擁有,同時又可得到大量新的土地和恩賜,並不虧本。即使如此,想一想要經歷的磨難,要失去的故土的一切,也沒多少人願意主動遷徙。強力之下,為了不失爵位不失富貴,被迫無奈才會遷徙。再有就是天災。水旱之災,一年兩年尚能頂住,連續幾年大旱,年年顆粒無收,為了不餓死,不得不流離失所。即使如此,待災難一過,也會紛紛返回原地再謀生存。家園的一切,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財富啊,誰捨得拋棄呢。真正遷徙而又一去不復返的,可能只有殖民的原因。這塊兒地實在養活不了這麼多人了,再都呆在一地就沒法活了,才會像客家人那樣推車挑擔帶著老婆孩子向荒僻之處逃難,尋找新的家園。即使如此,一旦找到了如意的地方,紮下根來,就不會再走了。會世世代代居於此地了。
流動是短暫的,被迫的,穩固不變是長遠的。這一點導致了這個社會的好多奇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家族,一個民族生殖繁衍,綿延不絕,在這個世界的某一角落生存紮根,世代無窮地延續下去,千百年不變。由於各自環境的不同,自然而然就導致,哪一地方的人都有各自的獨特之處,口音、長相、膚色、語言、飲食習慣、風俗人情等,各不相同。一個民族總共大約有多少人,都分佈在哪裡,彼此之間的關係,共同的祖先是誰,到現代已有多少代人了,即使人口眾多,大家也都能如數家珍。雖然眾多的人零零散散地遍佈於大地的各個角落,生息繁衍,但是,每一家人都像棋子一樣固定,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永恆。走到哪裡,都會有一根線與原來的親朋好友始終相聯不斷。即使在兵慌馬亂中走散了,幾十年後還是很容易就能找到彼此。因為老鄰居老朋友老相識都還在那兒嗎。兒時,隨爺爺走過這條路,在這個山的拐角處有幾戶人家有一個客店;長大成人後,隨爸爸再走這條路時,這幾家人依然健在,可能只是擴大了規模而已;待我老時,再帶著孫子走這條路時,這幾家人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