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塞王2 (第1/2頁)

肅王朱楧(yang)是朱元璋的十四子,生母郜氏出身宮女,在朱元璋駕崩後殉葬。肅王的封地是甘州左衛,屬於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後世稱作張掖市。

這個地方別說在明朝,放到後世也能稱作詩和遠方,生活條件肯定很艱苦。朱允炆繼位之後展露出削藩的意思,朱楧趕緊上疏申請內遷,獲得批准後遷到了臨洮府蘭縣,也就是後世的蘭州。

翻遍了宗人府、錦衣衛、司禮監的存檔,凡是記錄肅王府的文字裡都透著一個字,窮!親王的歲祿應該是五萬石,可肅王的歲祿最高時只有一萬石,很多時候只有五千石。

理由挺奇特,說是路途遙遠運輸不易,所以祿米十不存一。可問題是銅錢、白銀、綢緞損失小,也沒見給人家補上,只以寶鈔衝抵。所以說吧,史料這個玩意不能全信,看的時候必須帶腦子,進行邏輯分析。

洪濤得出的結論就是朱元璋不喜歡這個庶出的兒子,後世裡的皇帝也不太待見這位出身低微的親戚,能保留王位給點歲祿就不錯了。

反倒是朱國祚對肅王一脈的評價很不錯,他說到現任肅王朱紳堯為止,肅王府在當地的風評是所有藩王裡最好的,每位肅王的生活都相對簡樸,除了王妃之外妾室也不多。

慶王朱栴(zhan)是朱元璋的十六子,生母是皇貴人餘氏,洪武二十四年封為慶王,封地在陝西慶陽府。多說一句,在明朝是沒有甘肅和寧夏行政區的,只有陝西省和陝西行都司,包括了後世的陝西、甘肅和寧夏大部。

洪武二十六年,還未結婚的慶王就被勒令就藩。但還沒走到慶陽府聖旨追來了,朱元璋改了主意,不想讓他去慶陽,而是換成了寧夏衛,也就是後世的銀川。

寧夏平原與河套平原雖然緯度高,但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有塞上江南之美稱。西夏國就在此定都,悉心經營了二百多年,看上去老朱對這個庶出的兒子還是不錯的,專門在邊塞挑了個條件最好的。

實際上明初的寧夏一點都不好,西夏都城已經被元朝完全毀掉,只剩下殘垣斷壁和滿目荒夷。不光人口稀少,還是明朝和蒙元的邊界,隨時隨地都有韃靼騎兵扣邊。

朱栴抵達寧夏衛時情況比他想象的還差,根本找不到能當做屏障的城池進行防禦,只能硬著頭皮給老爹寫信,懇求換個封地。

朱元璋心裡也知道兒子沒說瞎話,可又沒有更合適的兒子替換,只能來了個折中,允許慶王南撤300裡,在韋州建府。

雖然韋州只是個小城,卻比寧夏衛安全多了,距離內地也近,糧草轉運起來更方便。朱栴沒再挑三揀四,趕緊跑到韋州安頓了下來,還在當地衛所軍官家裡找了個媳婦。

與世無爭的小日子沒過幾年,四哥朱棣就和侄子朱允炆為了皇位大打出手,首當其中的就是藩王,不想站隊也得選。朱栴比較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壓根兒就沒有皇帝命,索性兩邊誰也不幫,悶頭假裝不知道。

待到朱棣贏了,他馬上主動把兵權上交表示臣服。朱棣估計也知道這個弟弟不受老爹待見,封地還是最次的,於心不忍,派人去寧夏衛幫著修建王府。

朱栴一聽立馬急了,火速趕到寧夏賴在王府工地上阻撓施工,同時趕緊給四哥去信訴苦,邊塞太艱苦也太危險,想把封地往內地挪一挪。

朱棣也沒說不成,只是挨個描述了一下其他幾位南遷親王的狀態,讓十六弟自己選。朱栴一看,得,還是別換了,合算南遷的這幾位哥哥都被四哥懷疑和忌憚,將來肯定沒好果子吃。

等寧夏衛的王府修好了,朱栴只能不情不願的搬過去住,整天無所事事,乾脆組織人手編寫當地的史料,也算是找了個工作幹。

後來朱棣駕崩了,朱高熾繼位,讓珉王朱楩從雲南遷到了湖南。朱栴一看,覺得機會來了,

最新小說: 故事快傳 還是孩子的我,居然成了北境之主 我修混沌決 詭海奇航 嫣元記 狂加詞條從種植靈果開始 敗犬女帝,把頭髮盤起來! 大唐妖仙,從掌控雷法開始 彌羅劍仙 長生修仙,從只剩半年壽命開始 洪荒:我鯤鵬不是老六 酷酷的小壞蛋 孫悟空給我上香,我教他神象鎮獄 長生從成為天牢行刑人開始 天修之道 玄幻:我的本命法寶是宗門大師姐 穿越修仙之我開局就元嬰卻身死 白龍尋陽傳 長生家族:從開枝散葉開始 大唐修仙封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