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形而上學的範圍-那些實在中是真的但不能在經驗中驗證的東西。
注:1-2引自《叔本華(On Schopenhauer)》 作者: S·傑克·奧德爾()P19
對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認識也存在多種。
【
1、邏輯推論
梯利《西方哲學史》310頁的解釋是:
在這裡笛卡爾不是從經驗的心理事實推論出:我思,故我在;而是從邏輯上推論:懷疑意味著存在一個懷疑者,思維意味著存在一個思維者,即一個思維的東西或精神實體;這樣就把握了在他看來是一個合理的、自明的命題。
復旦版的《十七世紀形而上學》52頁也有相關的說法,雖然作者對此是持否定態度的:
在有些地方,笛卡爾也常常喜歡用推理形式來談論“我存在”。例如,在《致Colvius信》中,他說:"從一個人在懷疑這一事實推出這個人存在,這本質上是十分簡單十分明白的事情."在《談談方法》中,笛卡爾也說:"從我在想著懷疑他物的真理性這一事實可以非常清楚、非常確實地推出我存在”。
2、內在經驗、直覺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144頁:
“但是我思故我在這條原理本身卻不是邏輯推理的結論,而是建立在內在反省的自我經驗之上的,它是一種直覺活動。”
復旦版《十七世紀形而上學》也有引用笛卡爾的原話來證明:
“當我們發覺我們是在思維著的東西時,這是一個第一概念,這個概念並不是從任何三段論式推論出來的。當有人說:我思維,所以我存在時,他從他的思維得出他的存在這個結論並不是從什麼三段論式得出來的,而是作為一個自明的事情;他是用精神的一種單純的靈感看出它來的。從以下的事實看,事情是很明顯的,如果他是從一種三段論式推論出來的,他就要事先認識這個大前提:凡是在思維的東西都存在。然而,相反,這是由於他自己感覺到如果他不存在他就不能思維這件事告訴他的。因為,由個別的認識做成一般的命題,這是我們精神的本性。”
復旦版《十七世紀形而上學》53頁也說:
我思故我在作為第一原理是“由直覺提供的”。所謂直覺,並不是邏輯推理,而是心靈對物件的直接認識,在一瞬間完整地把握一個物件。
】
【上文“1、邏輯推論和2、內在經驗、直覺”是我從網上看後引用的,目前為止我沒看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以及被引用的這些書。】
理性主義者好像與數學很有緣,那麼作為理性主義者的代表之一,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按照“邏輯推論” 和“內在經驗、直覺”的認識,以康德“分析判斷”、“後天的綜合判斷”和“後天的綜合判斷”邏輯,究竟應該分別歸類在那裡呢?
康德寫過很多本名帶“批判”的書,其中有一本《純粹理性批判》的書,是不是對此有所“批判”呢?
我對這本書目前的認識是(以我的思想解釋):
真實在特定情況下表現出來一定的變化和結構。
感覺透過選取自己的某些感覺邏輯建立自己的感覺的變化和結構,以認識。
知性透過選取自己的某些知性邏輯建立自己的知性的變化和結構,以認識。
這些結構和變化的轉換是有損的,事物-客體能被認識,成為知識,是客體對主體的符合。
也就是說不是主體符合客體,而是主體令客體符合自己。
純粹理性批判的就是“主體令客體符合自己”,康德在此書中將自己加冕為哥白尼二世。試圖促使讀者對“一切天體圍繞自己的立足點轉”的思想進行思考,成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