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基礎是不是變化的呢?
如果基礎發生變化,在其上的客觀規律是不是也要發生變化呢?
如果這種關係存在如何去界定客觀規律和在特定基礎上的客觀規律呢?
道基變,處於上的道,即現道必變。
這樣我將原先的一個總的物件分成兩個,加上存在的基礎,這樣就有6條聯絡。
我們可以用這3個物件和6個聯絡來分析兩者總體或者特殊部分了。在某種角度看這種結構融合了兩者的某些衝突。
人存在的基礎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作為物質的他不僅受到外界作用,而且可以反作用於外界。作為精神的,他可以不斷的發展。這個複合的基礎使其可能具備一定的選擇的能力。他可以無意識的或有意識的去選擇在某種基礎上的客觀規律,因為他具有某種改變的能力。這種選擇是否自由,就要看他的是否認識到自己的意志,是否能清楚地看到各種在特定基礎上的客觀規律,這個基礎不僅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透過內因而起作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77頁)這個規律雖然不是普適的,但在某種情況下揭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不管人意識到或者沒有意識到,人都在作出選擇,而意識到與否這關係到人的意志的自由。意識到的程度關係到人的意志的自由程度。
下面這一段是以後一篇文中要出現的,那篇文的資料還需要整理,其部分思想和這裡相關,現其發出。
有道才有德,即德的基礎是道,如道變,德必變,如以某種強制力維持德不變,道必滅之。
德分公私,如私德在道基的變化中發生了變化,當發生變化的私德都具有總體一定比例時,公德也將發生變化。
發此作為上面描述的這種關係(能不能叫規律呢?)的一種體現。
剛無意翻書中看到自學考《*主義哲學原理》P5,在*哲學產生的思想理論來源中看到了“黑格爾是哲學史上第一個以唯心主義方式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地基礎規律地哲學家,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並試圖揭示這種運動發展的內在聯絡。”,看到這裡我突然發現,在以前的思考中我早就發現了某種融合其衝突的結構,只是沒有用其名稱確定下來而已,我補之,現簡要描述一下我的這方面的思想,於是出現了本文。
2007年6月14日星期四8時29分23秒
Sunline txt小說上傳分享
牛津-劍橋學派試圖做過
牛津-劍橋學派試圖做過
牛津學派、劍橋學派合稱牛津-劍橋學派,起源於維特根斯坦開創的日常語言分析哲學在50年代英國流行和分化。(此概念歧義太多,這裡寫的不是經濟類或者其他什麼類的哪些。)
【引用】分析儘管不是哲學的全部但已經能夠為現實的邏輯邏輯形式提供一個關鍵的工具。
哲學的歷史【英】馬丁·奧利弗著
一個自洽的觀點是否在現實中也能適用呢?
其基礎是建立在邏輯上的,與其存在現實的基礎不完全一致。所以思想中的即便經過邏輯驗證在現實中也不一定是適用的。
那麼這個所謂的關鍵是建立在什麼前提上的呢?
【引用】分析哲學家主要關心的是概念和命題問題,就像其代表人物羅素和維特根斯坦所作的那樣。
【引用】維特根斯坦在20世紀初的劍橋大學曾與羅素共事,根據他的意見,語言結構顯示世界結構。每一個有意義的句子都可以分析為現實的原子結構。
【引用】維特根斯坦以後,牛津-劍橋分析哲學為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