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天文學術界還是天文愛好者圈子,都被這個訊息給震驚的無以復加,因為自然科學基金的這個撥款數額真的大到讓人難以想象。 這個數額是國內當前在基礎科研領域投入的好幾倍之多,這麼一對比就更明顯了,要知道基礎科研可是涵蓋了眾多領域,天文學只是其中之一。 毫無疑問,國內的天文學領域的從業人員無不為之感到振奮,甚至有從業學者認為,“巡天空間望遠鏡”將是國內天文學要迎來最好的時代的標誌性事件,而且前所未有。 一旦這個空間望遠鏡成功發射升空,國內在天文學領域的成果肯定會誕生一系列領先國際的重大成就。 這個事情在國際天文學界也同樣是備受關注,拋開一些正治上的因素,各國的天文學家們也都標識非常期待,也期望東方大國的“巡天空間望遠鏡”能夠大獲成功,畢竟這是對整個天文學領域都大有裨益的事情。 而隨著該專案計劃的正式官宣確定下來,眾多國內外天文學領域的機構陸陸續續的開始著手討論申請使用“巡天空間望遠鏡”的事宜。 開始搶觀測資源了。 甭管這望遠鏡能不能成功發射升空,提前做這些準備竭力爭取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在2020年成功發射升空可就不一樣了。 到時候有限的觀測資源都得搶,不搶啥都撈不到,哪家天文科研單位或機構、哪個具體研究領域獲得了觀測資源,就意味著出成果的機率極大,尤其是新發現。 不用想,肯定是僧多肉少的局面。 都想爭取到“巡天空間望遠鏡”用於自身所研究的細分領域。 真等到十年後發射升空之後再去申請、再去爭取,肯定是黃花菜都要涼透了,排隊得都得排到猴年馬月,一些新的發現、新的成果也輪不到自己了。 肯定是先佔先得,所以現在就得動身去爭取,發射失敗了那是沒辦法,但不能因為這個因素就不當回事。 如果成功了,那到時候就只能乾瞪眼,看著同行論文一篇篇的出,新的發現、新的成果一個個的出現,到時候可就追悔莫及了。 望遠鏡現在八竿子還沒一撇呢,整個天文學界已經開始躁動了。 至於天文愛好者這個圈子,同樣也是討論的火熱,圈內現在幾乎都是“巡天空間望遠鏡”的各種話題,這望遠鏡還沒出來就已經是紅的發紫,紫的發燙。 最為火熱的話題有諸如“巡天空間望遠鏡”跟“哈勃空間望遠鏡”對比哪個厲害,也有較為專業的愛好者指出兩者的觀測任務完全不同,哈勃是主打可見光波段,而巡天是紅外波段觀測,巡天更應該跟“鴿王之王”的“韋伯空間望遠鏡”對比才對。 而另一個火熱的話題毫無疑問就是巡天空間望遠鏡的預算規模了,大家看到預算規模數字寫著750億至1000億元人民幣的預算規模,眼球都驚掉了一地。 實在難以想象為啥要花費這麼多的錢,各種解讀也是眾說紛紜。 因為自然科學基金並沒有詳盡的去解釋為啥要撥款這麼大的預算規模,這是方鴻刻意授意這麼做的,支援基礎科研、天文學的發展是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方鴻更加看重的是以“巡天空間望遠鏡”這個專案為紐帶去帶動升級背後的高精尖產業鏈,這個事情目前不宜過分宣傳,短板補齊之前儘量少去刺激阿美莉卡,包括以後參與進來的企事業單位、科研單位和研究員,都得要求他們保持低調。 有好訊息都給我壓著,並且時不時的放出壞訊息,給外界一種這專案多半是要打水漂的訊號。 這麼做利弊都有,但利大於弊,一方面能讓阿美莉卡放心,另一方面壓低公眾的期望值,到時候就算失敗了也不會有太大的衝擊,預期本來就不高嘛,而成功了就是超預期。 研發期間各種出壞訊息,發射之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時間週期跨度這麼長,真到了2020年的時候也可以不用演,不裝了,直接攤牌了。 因為到了2017年後,阿美莉卡就開始進入一系列的打壓,尤其是高科技領域的打壓,到2018年左右就可以不用演、不用裝了,到時候一連串壓著的好訊息就能持續不斷的放出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