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比如省錢、省時和省油,而且還有利於艦隊在海上長期作戰。”
和汽車、飛機一樣,目前一艘艦船上最貴的也是動力系統,比如“凱塞林”級6。6萬匹馬力的鍋爐和輪機要是換成13萬、14萬匹馬力的裝置,那花費可就貴多了。
而馬力更大也意味著建造時間更久,因為船殼好建,輪機難造。對擁有了歐洲大部分造船能力的歐共體而言,大量建造1。5萬噸級、6000噸級和2500噸級軍用艦艇的船殼是沒有難度的,雖然做不到像美國那麼快,但是也慢不到哪兒去。
可是輪機的製造就沒那麼快了,這可是精細活,如果艦船的輸出動力多一倍,那也就意味需要的輪機也多了一倍。這樣造好的船殼就得等輪機了,對於追求造船速度是很不利的。
而且,航速較慢也意味著容易達到最佳的經濟時速就是比較省油。另外,動力系統功率小也意味著體積小,這樣就能有更多的空間用存放燃料、食品、淡水和彈藥,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就會大大增加,對補給艦隻的需求就會大大減少。
根據德國海軍總司令部的要求,由“凱塞林”級航空母艦、“慕尼黑”級防空巡洋艦和1936年d型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在18節航速時可以持續航行10000海里,在12節航速下可以持續航行16000海里。
也就是說,在大西洋上作戰的時候,它們根本不需要攜帶補給艦隻,這樣又能節省一大筆造船開銷和燃料消耗了。(未完待續。。)
第919章 大西洋戰線
1943年7月5日,當德意志帝國和歐洲共同體開始又一次面臨兩線持久作戰的局面時,赫斯曼的老朋友空軍司令阿爾貝特。馮。凱塞林元帥乘坐著一架寬敞舒適的福克42型客機,趁著夜色飛躍了浩瀚無垠的大西洋。
坐在這架飛機上凱塞林元帥看上去不是很愉快,一路上除了睡覺就是皺著眉頭在翻看一大堆赫斯曼讓人交給他的檔案和親筆信。
赫斯曼在信裡面寫了一大堆感謝和安慰他的話,同時還向他解釋了目前德國面臨的困難處境原本先把蘇聯打得割地求和,然後再全力對付美國的機會完全破產了。和蘇聯的談判在6月底就已經結束,與此同時,俄羅斯帝國正式回到了歐洲的史舞臺上,成為歐洲共同體的“積極參與者”,也是德國最重要的盟友……總之,赫斯曼和凱塞林的老朋友奧麗加女皇這下心滿意足了,但是德國卻有了很大的麻煩。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赫斯曼做出決定:放棄南美和加勒比作戰,同時取消南美戰線。
而凱塞林元帥作為南美戰線的總司令,自然也只能無功而返了。
不過他人還沒有離開卡宴(位於蓋亞那,是南美戰線司令部所在地),赫斯曼已經給他安排好了新的職位,仍然是個要職,是新成立的大西洋戰線總司令!
由於總參謀部直轄了東線戰場(實際上是以第一軍需總監古德里安為東線總司令),現在的德國國防軍只剩下了大西洋戰線和印度戰線這兩個“戰線級”司令部。
印度戰線的司令部設在英屬印度帝國的首都德里,總司令是哈爾德元帥。這個戰線司令部統一指揮在印度的英印軍和德軍,同時歐洲聯合艦隊印度分艦隊也由該司令部管轄,印度洋同樣是印度戰線所負責的地區。不過印度戰線的主要戰場在陸地上,海上只有少量以澳大利亞為基地的美軍(加拿大英軍)潛艇和偽裝襲擊艦活動。因此由一位德國陸軍元帥擔任印度戰線司令官也是理所應當的。
可是在大西洋戰線上發揮主要作用的,怎麼說都應該是海軍吧?讓一個根本不懂海軍的陸軍出身的空軍元帥去當大西洋戰線總司令真的合適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凱塞林元帥見到了親自到佈雷斯特迎接他的總參謀長赫斯曼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