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承乾作亂前,營州都督張儉就曾上奏,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弒殺高麗王高武,立高武弟高藏為新王,自為莫離支,總攬高麗國事,張儉在奏報中力請趁高麗內亂時候舉大軍討伐。
差不多在張儉奏摺送達的同一時候,亳州刺史裴思莊也上表,以高麗王高武朝貢不絕,今為賊臣所殺,我大唐不能容忍高麗國內出現此亂為由,力請討伐高麗。
在兩位大臣上奏的時候,李世民正為李祐和李承乾作亂的事繁惱,如今這些亂事都平息了,他的注意力自然就落在了高麗的事上。前隋時候,煬帝楊廣三次親征高麗,都未成功,而事事都想超過楊廣的李世民,在當皇帝不久後,就已經關注過高麗的事了,只不過那裡大唐初立,百廢待興,再加上又有突厥各部直接的威脅擺在那裡,高麗的事暫時未被提上日程。
隨後幾年,因為王易的許多建議,大唐國力日漸強大,軍隊戰力也在連年提升,接連滅了東突厥、吐谷渾、吐蕃、高昌、薛延陀,強大的西突厥也不得不臣服於我大唐,大唐周邊,可以除了一個高麗外,其他的都已經聽服於我大唐,作為皇帝的李世民,當然不能容忍這樣的事實存在的。
但這些年大唐對外的戰事也基本沒有停過,幾乎每隔三四年,就會有一次大的戰事發生,無暇東顧高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些年高麗王高武採取了與我大唐示好的政策,每年都派使者到長安朝貢,並在剛即位之時,就入朝請封大唐的官職。
李世民繼位後,也接受了高武的請求,詔以高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
這些年,高麗也沒有在邊關有挑釁的行為,李世民即使想出兵高麗,也找不到好的理由。
如今高麗國內有亂,李世民聞聽後大喜過望,機會終於來了。
但李世民也知道,要在朝議上透過出兵的決定,還是有困難的,果然在接到張儉奏報後,李世民問詢群臣,反對出戰者居多,大多的人都以為,高麗國內起亂事,我仁義的大唐不能趁人之危,派兵討伐,況且新即位的高麗王高藏馬上遣使進京,請求大唐皇帝的冊封。
因為群臣的反對,李世民在拒絕了高麗冊封了請求後,卻下不了決心討伐高麗,再加上李祐、李承乾的事起來,此事自然就沒精力去關注了,但在朝事平復後,遼東又有新的訊息傳來。
新羅派使節來長安,向我大唐救援,來使稱百濟與高麗國聯合,攻取新羅四十餘城,圖謀斷絕新羅到唐朝的朝貢通道,請求派兵大唐派兵救援。
遼東的高麗、百濟、新羅都聽封於我大唐,除高麗王聽封於我大唐外中,百濟和新羅的王也同樣聽封於我大唐,百濟王扶余璋被我大唐封為上柱國、帶方郡王、百濟王,新羅善德女王被封這上柱國、樂浪郡王、新羅王,大唐也以宗主國的姿態調停三國間的爭鬥。
新羅王派使節來大唐救援,作為宗主國的大唐自然不能無視,李世民召集大臣,問詢出兵事宜,但朝中反對出征的大臣依然佔多數,連任兵部尚書的李世勣都持反對意見,大部朝臣的意思是,我大唐為調停遼東三國之間的爭鬥而出兵,實是得不償失之舉,且我大唐剛剛在上一年,舉大軍平滅了薛延陀,那次戰事規模巨大,天下需要休生養息幾年,即使要出兵,也要等過幾年。
因反對的大臣佔多數,李世民也放棄了出兵的打算,派司農丞相里玄獎攜他的親筆璽書出使高麗、新羅和百濟,令高麗和百濟罷兵。
李世民又以“泉蓋蘇文殺死高麗王高武而獨掌國政,實在不能忍,以我大唐今之兵力,攻取他們並不難,只是不想勞擾百姓,”為由,令臣服於我大唐的遼東部落契丹、靺鞨騷擾高麗,牽制高麗對新羅的軍事行動。同時李世民也悄悄地命兵部尚書李世勣,令大唐各衛軍做好出徵高麗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