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次一樣,識字、會算術,邏輯清楚,思維清晰就夠了。
又不是選宰相,還得看能不能熟背經典。
更不是選博士,沒人要求錄取的都是飽讀詩書。在一方領域有著權威的大能。
這麼想著,劉徹就問道:“諸卿以為。今次考舉,該當如何?”
劉徹這話一出,作為考舉的受益人,顏異等人相互對視一眼,無論他們出身何派,但,他們的身上永遠打著考舉的標籤。
無論世人如何評價考舉。
他們這些人,永遠是考舉的衛道士!
因此,顏異、寧成、鄭當時、主父偃四人立即出列拜道:“臣等以為,考舉,事關重大,當仔細斟酌,定下方針步驟,再選名師博士,總攬百家,出題選士!”
要說民間沒有考舉的壞話,那是騙人的。
最起碼,現在坊間流行的那句“如此簡單,我上我也行!”深深的刺激了顏異等人。
誰願意被人如此輕慢?
自古以來,文人之間的鬥爭,比戰場上的廝殺還激烈。
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和清名,顏異等考舉眾早就私下裡有過共識,下次考舉,題目一定要請名師出題‘不可再讓世人輕慢考舉’。
劉徹不知道還有這麼一個情況,他聞言,皺了皺眉頭,揮揮手道:“又不是選三公九卿,選的俱是具體辦事的佐吏,因此,實幹為先,諸卿還是好好想想,怎麼樣為國家選好人才!”
這次考舉,劉徹目測,大概可能有上萬人來到長安參考。
來自五湖四海計程車子,這一次將齊聚長安。
因為不同後世的科舉。
科舉要經過鄉試、院試,從秀才、舉人什麼一路打怪升級,最終取進士,成就官位。
而考舉,則沒有篩選的程式,只要是個讀書人,家裡有錢,出得起盤纏的,都可以來長安參考。
這其中利弊,劉徹也權衡過。
最終,劉徹認為現在的模式,利大於弊。
最起碼,考舉選出來的人,更有可塑性和發展前途,比起科舉選出一幫子原教旨主義,讀書讀傻了的清流強太多了。
劉徹一直認為,同樣一個人,讀二十年書,然後取中進士,與讀十年書,然後做十年佐吏,最後同樣主政一方,最終兩者的成就可能天差地別!
就連貪汙,後者都比前者更有技術含量!
而且,天下英才豪傑匯聚長安,由此還能帶動長安的經濟發展。
與之相比,付出的安保支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顏異等人見到劉徹態度堅決,也不好再說什麼。
只能問道:“敢問家上,今次考舉,定在何時?”
劉徹笑了一聲,答道:“暫時還未定下時間,不過,大抵當在七八月間,至遲不會晚於今歲歲末……”
劉徹計劃,逐漸的將考舉定期化、長期化和制度化,使之逐漸取代舉薦制度和貲官制度。
劉徹可是有著野望,在將來,所有的低階官吏全部自考舉出。
這樣,就可斷絕門閥世家的出現可能。
劉徹想了想,又丟擲一個重磅炸彈,道:“太尉前日上書天子,請求今歲,立武考舉,為軍中選五十位隊率,諸卿,也好好想一想,怎麼樣才能在考試這個框架裡,選出五十位堪用的隊率!”
周亞夫想透過考舉模式來選用中層軍官,早不是什麼新聞了。
自去歲以來,周亞夫就一直在積極推動此事,寄希望透過考舉的模式,選出足夠合用的年輕軍官,完成他的那個騎兵化的夢想。
而武將不同文官。
文職工作,識字算術合格,腦子不傻,基本就能善任,即使笨一點,只要夠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