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這種兵器,成本高、維護難、製造費時、而且箭矢的消耗量太大,以我們現在的實力,很難保證長期供應。但火槍就不同了,它的製造成本不會比一張弓弩高多少,而且也不用花費那麼多時間。最重要的是它的子彈,可方便攜帶並支援長時間作戰……”
狄烈還沒說完這火槍的優劣,阿吉已叫了起來:“不管它叫狙擊步槍還是叫火槍,一定要把它製造出來!”
狄烈所畫的這把前膛槍的原型,就是十九世紀初,英軍著名的滑膛槍“褐貝絲”(bu。毗b眺)。全槍長一百四十八厘米,外形簡練,由槍管、槍托、槍擊構件三大部分組成。管身長一百零七厘米,口徑十九毫米,槍管用釦環固定以便於更換,無刺刀,全槍重四點五公斤。…;
狄烈之所以選擇這種槍型,並不是因為他對“褐貝絲”有什麼特別的喜好,而是因為這種槍是他唯一熟悉的滑膛槍。
狄烈雖然是名特種精英,熟百度★清逸爾雅悉各國現代化槍械,但這並不表示,他對原始的火槍同樣瞭解一一這就像一個計算機高手,並不見得就會使用算盤一樣。
狄烈之所以對“褐貝絲”特別瞭解,還得感謝一位叫託尼的英國維和士兵。託尼與他同樣在“星海號”上執行任務,兩人交情不錯。當他們完成了八週封閉式強化訓練之後,託尼邀請狄烈到他在曼切斯特的家中聚會。狄烈就是在託尼的家中,看到這把“褐貝絲”仿一八零九年款的。
據託尼說,這把槍是他祖父的收藏品,是七零年代的仿品,絕對是真傢伙,他小時候還親手射擊過。可惜沒備有黑火藥及彈丸,否則可以讓狄烈試試手。
狄烈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古老的燧發滑膛槍實物,出於職業習慣,他忍不住手癢之下,將這把“褐貝絲”裡裡外外拆了個遍。相對於現代槍械而言,老式燧發滑膛槍結構實在簡單。槍管就是一根空心鐵管,沒什麼技術含量,稍微複雜點的,或者說真正有技術含量的部分,就是它的槍機構件。
做為十八至十九世紀,英軍生產及裝備最多且技術最為成熟的實戰型兵器,“褐貝絲”採用了全新的新式制動器設計。槍機取消了大型後衛保險扣,而改用制輪楔機心設計,這種新裝置也是後期所有各國燧發槍的標準設計。
“褐貝絲”槍機制輪楔有兩個卡棹溝槽的固定機心與制動阻尼形成兩道保險,第一道就是裝填黑火藥至引藥盆的機動待發狀態,第二道就是射擊待發狀態,制動阻鐵連動扳機構造可上下滑動,使之閉鎖與擊發。而且此槍還取消了發火石,改以擊錘敲擊鋼片刮擦出火星而點燃引藥。徹底將燧發槍從頻繁更換火石的不便中解脫出來。這些改進無不大大提高了前裝滑膛槍的效能,使之成為了前裝滑膛槍發展的最高峰。
以狄烈對槍械的熟悉程度,拆解過一遍之後,自然就清清楚楚地記了下來。只是令他完全沒想到的是,就是自己這無意間一摸,生生地把幾百年後發展得相當成熟的“褐貝絲”前裝滑膛燧發槍,提前催生到了中國的宋代。
周德旺與魯大成腦袋碰腦袋地對著圖紙看了半天,憑著他們的專業素養,很快提出兩點、看法:一、槍管使用鐵皮捲筒冷鍛製取,沒有太大的難度,在鐵料充足的情況下,一名熟手鐵匠一天就可以鍛打出一根符合要求的槍管;二、槍擊構件的鑄造難度較大,需要分解成多個零部件,做多個模子反覆對比測試,可能要多花一些時間。
得到了專業看法的肯定,狄烈心裡終於鬆了一口氣。看來這大宋的技術還真不是蓋的,七百年後的槍也能造得出來。不過想來也不奇怪,明朝的技術也不見得比宋朝強多少,還不是照樣能製造出燧發槍。儘管那被稱之為魯密槍的早期燧發槍,效能遠不能與“褐貝絲”相比,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