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開始。就比如行星、恆星、星雲這些宇宙的基本組成,再就是各個星球的形成、演化,星系的執行規律等等。
對於這些,他們雖然在設計機遇號的時候學習過一些,但都是為了機遇號能夠升空,找到流浪星球的時候能夠傳遞訊號,甚至能夠登陸,就再也沒有其他的了。
在看到沃爾夫-拉葉星的定義的時候,楊凱瑞有些激動了。
原本他以為這是這顆恆星的名字,就如同科考星叫新元一樣。其實不是,它是具有輝明譜線的o型星。它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在1867年法國天文學家夏爾·沃爾夫(charles wolf)和若爾日·拉葉(es rayet)在巴黎天文臺透過分析光譜所發現這類恆星具有具有輝明譜線,最後用這兩位科學家的名字來定義具有這種光譜的恆星。
關鍵是這種恆星有可能進化至一顆塌縮星(lpsar)的階段,此種恆星會直接塌縮成黑洞,吞噬附近的物質。
如果這顆恆星能在坍縮成黑洞的時候在它附近出現蟲洞的話,一切不是都有轉機了嗎?楊凱瑞的腦袋在瘋狂的計算。
這顆恆星本身的質量已經夠大了,就算拋去80的物質,它的質量也在32倍太陽以上,絕對有可能形成一個黑洞。要是能夠人為的干預控制它變成黑洞的時間,再利用引擎控制科考星的軌道,就算是多耗費一點物質也有可能到達黑洞附近的蟲洞的。
至於向蟲洞填充負物質也好,在蟲洞中要開啟的軸粒子防護罩也好。這些都是現有的技術,只要有蟲洞,能到達那附近,哪怕就只是飛船透過蟲洞,哪怕是到達完全陌生的星系呢,那都不在黑漆漆的星際空間要好啊。
想到這裡楊凱瑞欣喜若狂,恨不得馬上把這個想法和姚思潔分享,但是他才想到機遇號科考船離開科考星才不過一個月而已。
吃飯的時候,他找到了姚慧敏和克萊蒙特,說晚上要開一個讀書分享會,指定要他倆還有蜜糖氡金等人參加。
讀書分享會,是他們的聯絡暗號,這二十多年來只要和“鍋盔”有關的,他們都用這個來代替,所有交談也都是寫在紙上,而且當天晚上紙上筆談之後的紙片都會銷燬。
當然是人類對它不放心,因為它回答人類問題的態度,有多少個數不回答,關於社會和文明也不回答,並不是不能理解,是它根本就不想人類知道,誰知道它有沒有藏著掖著其他東西,或者圖謀人類科考星上的東西呢?
:()穿過那片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