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機構內還包括眾多平民專家、學者,因為要涉及大量的工業、商業情報資料的分析處理。
儘管現在已經有了一些相關的研究報告,但找到日本的準確工業情報仍然非常困難。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嚴格的保密和審查體制,公開的資料很少,弄不好還是故意弄錯的,而且外國人也很難接觸到關於軍事工業佈局的關鍵情報。
正因如此,在共和十一年,他們提出一個原則,直接給出了用燃燒彈對日本城市目標轟炸效果的評估情況。這份報告可以說是非常的大膽而且詳細:用燃燒彈轟炸日本城市,而且估算了所需的噸位,這一切則是建立在日本城市建築高可燃性的基礎上。
“……進一步來說,和歐洲不同,日本
高度集中在幾個主要城市裡,東京、大|、名古屋|更重要的一點是,相當一大部分日本的工廠甚至軍事目標還是和居民區混雜在一塊,一旦居民區起火,大火很容易就會蔓延到周圍的工廠。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燒燬一片城市總比炸掉這片城市中的一個工廠要容易得多,前者只要不分青紅皂白扔炸彈就行。另外,在民居當中還有大量的小工廠和手工作坊,戰時條件下,這些小工廠、作坊等等都擔負著給其他大工廠提供零部件的重要任務,從哪一個角度上講都算是日本戰爭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所當然的軍事目標。……”
在向總理講解時,張銳不停的用幾年來空軍偵察機的航拍照片加以說明,這些情報是幾年來國內情報機構能力合作地結果,也是空軍戰略研究委員會幾年來的取得的最大成果。
“我想知道一點,如果用燃燒彈攻擊日本城市工業區。我們需要用多大的力量,空軍有沒有那個能力?還就是在輕炸以後地對日本工業的打擊效果。”
讓日本燃燒!腦中一浮現出這個念頭,司馬就按不住心中的興奮之情,這是多少國人地夢想,至少是在那個年代,二戰時美國的東京大轟炸能不能在自己手下上演,對此司馬並沒有信心,畢竟相比於二戰美國強大至變態的遠端轟炸能力,中國的遠端轟炸力量還十分脆弱。
先生的問題問的非常專業,作為戰略研究委員會的一員,張銳自然知道實際上這兩個問題,是過去一年中委員會面對的最重要地一個研究課題,這個問題是越海轟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這時張銳留意到,總理似乎並沒有翻看手中的報告,而是等待著自己的講解,原本只是準備概括的解釋一下的張銳,連忙在腦中回憶起具體的資料,幸好那些資料早已經被刻進了自己的腦子裡。
“先生,請您將手中地資料翻至第75頁,根據對燃燒彈轟炸脆弱性的不同,我們將將日本的城市市區分為3種,A類區是最脆弱的地區。包括主要商業區,擁擠的混合小工廠、作坊地住宅、工業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在8000人以上,大約佔到城市人口的25%,如果要徹底破壞每平方公里約需要2~:燃燒彈。B類區擁擠程度好一點,人口密度在人以上,城市人口,徹底破壞每平方公里約需要385~燃燒彈。最後是C類區,它算是非燃燒區,如城郊、純粹的工業區、一級消防設施良好地商業區等等,總城市人口的29%。相比之下,儘管A類區所含有地工廠要少於B類區,重要性要差一點,不過這麼高的人口密度,如果被壞以後間接效應非常明顯,所以A類區和B類區一樣都是轟炸的重要目標。
根據日本工業佈置,我們認為轟炸應主要集中在6個日本主要城市:東京、大阪、神戶、名古屋、橫濱、川崎。如按照標準的高空編隊轟炸的模式,12架一個編隊,6000~8000米,每架攜彈21~:,根據我們的測試資料顯示,可以覆蓋長15公里、C5公里寬的地方。假設20%的飛機沒有到達目標,20%到達目標的又由於種種原因投得不準,這樣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