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計一切的要把這沉沉黑幕撕扯開來。
這個英雄就是忠誠伯。
若說揚州之戰只是忠誠伯嶄露頭角的開始,緊接下來的南都大戰則給人們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原來不是真的四面絕望,也不是真的八方無助,這不是還有赴死軍的麼,還有忠誠伯的麼……
人們深信只要忠誠伯還在,這大明的江山遲早都會光復,韃子就蹦躂不起來。
而忠誠伯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每一次都把不可能化為現實,在帶給大家更大希望的同時,也讓同胞的臉上再次有了光彩。
「我就說了,咱們泱泱大國,怎麼能叫小小的韃子騎在脖子上拉屎?世無英雄?那忠誠伯是啥?赴死軍是啥?」
「三千年的傳承,三萬裡的河山,億兆同胞,不可能打不過韃子。滿萬不可敵?韃子自己相信嗎?」
「北都,赴死軍的前腳已經踹上了北都的院牆了……」
「只要赴死軍光復了北都,也算是功德圓滿,大行皇帝託孤託國的重擔也能卸下來了。」
一說到北都,每個人眼裡都放著光彩呢。
大明朝素有天子守國門的傳統,北都這個靠近邊塞的都城怎麼看都是兇險的很,可有天子在國門上守著,總是有一份安全感的。只可惜,大行皇帝殉國了……
現在有了赴死軍,打敗韃子什麼的已經不算什麼驚天的偉業,大夥兒對於赴死軍的能力從來也不會懷疑。只是期盼著忠誠伯這最後的一下子,看看這個隻手擎天力挽狂瀾的英雄究竟如何華麗的完成這最後濃墨重彩的一筆。
光復北都哇這可是,等於再造大明朝了,如此的英雄人物,在如此最為關鍵的最後時刻,究竟會煥發出怎麼樣的光彩?這才是人們最關心的。
即將在北都開鑼唱響的,必將是一場氣壯山河的華麗大戲,人們等著盼著的就是要看這最後的完美收官呢。
而忠誠伯也知道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候,把一記炸雷送到了興武小朝廷的案頭。
「奏請天子守我國門!」
這可真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李四怎麼在這時候想起這個了?
天子守國門確實是大明朝的一個優良傳統,也頗為人們所稱道。可這個時候怎麼守國門?
是,赴死軍是要打到北都了,從目前的局勢看,拿下北都也沒有什麼懸念。可天子怎麼過去?是帶著文武群臣全套班底過去?還是行遷都之舉?
無論淮西還是河南,甚至是現在已經實際佔領的北直隸,上至知府下至看城門的,哪個不是赴死軍的人?朝廷什麼時候插手進去過?
在這些地域之內,都知道有忠誠伯,誰還記的朝廷?
無論率群臣北歸,還是遷都,鐵定是落在他李四的手掌之中。就算他李四對朝廷忠誠的都沒有邊兒了,君君臣臣還不都得觀其臉色仰其鼻息?
要是這麼幹的話,李四可真的成為凌駕於興武小皇帝之上的太上皇了。
絕對不能把朝廷放置於李四手掌之中,這是每一個人最先想到的。無論是老派的學官還是新銳的東林人,觀點驚人的一致。
可要是直眉白眼的說不去,肯定是露怯,李四在那邊一宣揚,朝廷的臉面皇家的體統還要不要了?
就是素來對大臣們言聽計從的小皇帝,也曉得「守國門」這樣的事情做不得,就算李四不是曹操也不是王莽,哪怕他李四是周公這樣的人物,小皇帝不也得坐在他的懷裡問政的麼?
「諸卿,有何說法但講無妨。」興武小皇帝終究是皇帝,不大願意當著這麼多臣子的面兒說出個不去來:「天子守邊,乃是大行皇帝當年的諄諄教導,朕時刻銘記於心無有一時或忘。然今朝不同以往,諸卿議一議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