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上的日軍小股部隊也不容易被困死。畢竟他們能夠從附近的城鎮、村落裡得到補充。蘇軍目前所遭遇到的困境,咋一看上去,就像當初日本入華時所遭遇的困境差不多。
如何解決目前這種環境下的困境?對這個問題,以崔可夫為首地蘇軍高層指揮官們經過了一系列的探討,最終也未能得到一個很切實可行的方案。在萬般無奈之下,崔可夫開始考慮戰役最初時候楚思南所提出來的那項建議,即嘗試著讓抗聯的部隊。在這場戰爭中發揮更多的作用。
毫無疑問,中國人在同日本帝國主義作戰地近十年時間裡,積累了大量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戰爭策略,他們所發明出來的各個戰術,雖然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卻創造出一系列地經典戰役。如果在這時候動用那些抗聯的參戰部隊。由他們這些富有游擊戰經驗計程車兵去對付狡猾的日本人,想來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在有了這個考慮之後,崔可夫並沒有直接付諸實施。而是事先向楚思南做了彙報,以聽取他這位統帥的最後意見。很顯然,其後所發生的一切,證明了崔可夫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楚思南對他的這個提議非常重視。
就在蘇軍持續向北海道縱身推進的時候,楚思南以個人的身份在科爾薩科夫約見了以為他所熟悉的信任抗聯最高指揮官,並就崔可夫的提議,徵求了這位指揮官的個人意見。
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會談中,楚思南真正瞭解到了這位以狠辣著稱的指揮官是多麼的決絕,他從各個角度,為楚思南分析了對付日軍所謂游擊戰的弱點,以及要想對付他們應該採取哪一種策略最為穩妥。
按照這位指揮官的分析,日本同中國的情況迥然不同,中國國土幅員之遼闊,物產之豐富,絕對是日本那彈丸之地所無法比擬的,只有在遼闊而複雜的地理環境下,大規模的游擊戰才真正有運作並逐步發展的可能性。長期以來,在中國敵後戰場所進行的游擊戰,是自己獨立生存體系的游擊戰,簡單講,就是敵後根據地都是有自給自足的能力的,中國的游擊戰之所以能夠進行數年之久,同這份自給自足是絕對分不開的。
而反觀日本的現狀呢,他們一沒有遼闊的游擊戰場,二沒有穩固的後方根據地,三沒有充足的國內資源,像他們這樣的游擊戰,似乎只能用“沒前途”這三個字來形容了。他們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負隅頑抗,並在一定程度上對蘇軍的進攻造成威脅,完全是因為佔據著牢固工事以及有利的地形。說白了,這就和佔山為王的土匪沒有任何區別了。
至於說要如何對付他們,那也並不困難,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對付游擊戰的那一套,完全可以拿來用到他們自己的身上,而且想來應該很有效果。
當然,鑑於時間關係,“蠶食”那一套就沒有必要去搞了,基於人道主義的精神,“三光政策”也並不可行,但是“清鄉”政策,卻很有必要實行一下。“集村並戶”,將北海道複雜山地地區的平民集中起來,以大型的、受軍隊管制的集鎮取代原有的散佈村落,在最大限度上杜絕日軍散兵就地取得糧食補給的可能性,從而也就等於是消滅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民眾基礎。
北海道作為日本極北地區的一個行政區劃,原本在這裡生息繁衍的人就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還都集中在外圍的沿海地區,其內陸山地地區,原本的居民就不是很多。因此,從這一點上看,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集村並戶,並非是一個多麼浩繁的工程。
與抗聯指揮官的一番深談,令楚思南最終下定了決心,儘管他知道在實行這項政策時候,不可避免的會遭到當地居民的反抗,流血衝突的時間也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不過在目前的情況下,也顧不上那麼許多了。更何況這些東西都是他們日本人自己發明出來的,如今反過來用到他們自己身上,似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