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錢學森對北京師大附中充滿感情,1955年10月29日,他從美國返回北京的翌日,就到這所闊別20多年的母校看望老師。用錢學森的話來說,在北京師大附中的六年,“這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六年”。錢學森還說:“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兩個高潮,一個是在師大附中的六年,一個是在美國讀研究生的時候。”
跨進交通大學校門(1)
每一個時代,青年都有著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的追求。
在錢學森高中畢業的時候,他充滿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即“習西夷之長,救中國之短”。那時候,他關注的目光是在鋪軌上飛駛的火車。
自從1825年世界第一條鐵路在英國正式通車,那冒著黑煙在鐵道上飛快前進的火車頭,就成了工業革命的寫照,成了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縮影。
1865年,外國人只在北京鋪了示範性的一里鐵軌,那呼哧呼哧奔跑著的龐然大物,令國人大驚,“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敗北。當時,英國鐵路已橫貫全國,長達26 000多千米,美國也已經達到一年內能夠建造鐵路一萬多千米。鐵路,象徵著速度,象徵著國力,象徵著工業化的程度。
中國的革新派們——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湖廣總督兼兩江總督張之洞、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海軍衙門幫辦曾紀澤(曾國藩的長子),先後上書:“急造鐵路”!
由詹天佑總工程師設計的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終於在1909年8月11日通車。然而,中國的國土如此遼闊,大批鐵路亟待興建。錢學森決心獻身於“鐵道救國”。
雖然北京有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那樣的名牌大學,但是錢學森卻要報考上海的交通大學,那是因為鐵道機械工程,屬於鐵道部主管,當時只有直屬鐵道部的上海交通大學才設有最棒的鐵道機械工程專業。
1929年9月,錢學森考取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攻讀鐵道機械工程專業。如今,當人們稱呼錢學森為中國“航天之父”、“導彈之父”的時候,幾乎忘掉了錢學森當初是學鐵道機械工程的。
錢學森以總分第三名的成績考取交通大學。錢學森記得,當時總分第一名的是錢鍾韓,後來成為工程熱物理和自動化專家,曾任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即院士);總分第二名是俞調梅,後來成為同濟大學教授,武漢長江大橋、上海寶山鋼鐵廠顧問。
1927年8月25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6月20日把北京改為北平。錢學森從北平來到上海,周遭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北平洋溢著濃厚的千年古都氣氛。在那裡唸完蒙養院、小學、中學的錢學森,一口京腔。然而,上海是一座新興的充滿商業氣氛的南方大都市。北方人往往不習慣南方的生活,對於錢學森來說,上海卻是格外親切的,因為這裡是他的出生地——“阿拉上海人”,雖說他不會講“阿拉”上海話。
交通大學坐落在上海市區西南的徐家彙。這“徐家”得名於晚明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徐家當年在此建農莊、立別業,而“匯”則是得名於地處肇嘉浜與法華涇兩水匯合之處。徐家彙曾是法租界,地標式的建築是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的徐家彙天主教堂,全然是法國中世紀教堂樣式,尖頂的歌德式鐘樓高達50米。在天主教堂與交通大學之間,是創辦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徐匯中學,一律法式紅磚樓房。當年傅雷就是在這所中學接受了法語教育,以至終身從事法國文學的翻譯。
交通大學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大學之一。交通大學的創辦人是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盛宣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