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為何喜歡為孩子取“小名”,而且至今不廢?民俗學是這樣基於三個方面的內容來進行解釋的:
其一,借用身邊周圍的金石、花鳥、魚蟲,甚至是禽獸之名,隨口叫成,容易朗朗上口,好記好叫。如顧愷之小名“虎頭”,陶淵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郭沫若小名“文豹”等。
其二,緣排行而命名或出於迷信特意取用的,像阿三阿四、阿貓阿狗、鐵蛋柱子之類,既有親暱憐愛,又有卑賤、易“養活”的意思。
其三,討個吉利口彩,如家寶、來福、喜兒等,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起名者的美好願望。
“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和親朋好友之間使用。自秦漢之後,我國士族階層便開始“諱小名”,認為不雅,有貽笑大方的嫌疑。故另立了“正名”,以供社交場合使用。
名人的小名
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小名”,當屬孔子的小名“丘”。而最有趣的“小名”,則莫過於晉成公的小名“黑臀”了。晉成公的屁股之所以很“黑”,傳說是由於“其母夢神規其臀以墨”的緣故。
民間為何有送灶和迎灶的習俗?
送灶又稱辭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民俗活動。灶神本來在中國是家庭祭祀的物件之一,由主持廚房大政的老婦主祭,後來演變成家中的重大祭祀。灶神很早就進入道教神譜,稱東廚司命,後升級為帝,號東廚司命大帝。傳說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說是十五日),該日家家點灶燈祭灶。但現在說的辭灶、接灶卻是過年習俗的一部分。原來,依照《抱朴子內篇》的記載,灶神平時有監察下民的職責,該戶人家的功過善惡,都要定期報告天庭,上天則依據其報告定這家人來年的禍福。一般認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也有人認為是在二十四),屆時便要好生歡送;他上天述職之後,於除夕回來,是時當然必須歡迎。前者為送灶,又稱辭灶;後者則是接灶。在民間的灶神旁邊經常有的對聯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
灶神一般用紙繪成,稱為灶馬,平時貼在灶上神龕中,送灶時將它揭下,用火燒之,讓灶神乘煙上天,目的是祈求來年過得平安祥和。
灶君上天述職完畢,回到各家為他預備的神龕。這次當然要表示迎接。一般是上供品,放爆竹,而最主要是貼上新灶馬。這灶馬,有灶君獨個兒的,更多是同時與他並肩畫著灶奶奶。二老被安置於粉刷一新的神龕中,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宮中。灶神的宮殿其實很簡單,就在每家每戶的灶上留一個小龕,兩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保平安”。這裡寄託著人們對生活平安、和順的美好而又樸實的願望。
小年的習俗
現在的城市裡,已經沒有了原來的那種磚泥砌的灶頭,所以不再貼灶馬,但是在辭灶的日子,一部分居民仍然會有一些放鞭炮之類的活動,而且要在廚房裡早早地點上燈。原來臘月二十三送灶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過小年、交年,放幾響鞭炮也算是應個景兒。民間本來也有在灶君生日時,在廚房尤其是灶上點燈以示祭祀的習俗,稱為點灶燈;在送灶的日子裡用上它也是一點敬奉他老人家的意思。
春節貼對聯的習俗是如何流傳開的? 。。
第二篇 民間風俗(8)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