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任務是學習。透過一至兩年的時間,學習與日後的研究方向有關的課程,而後進行資格考試;同時還要面臨導師及其他教授組成的委員會的評審。未能透過資格考試的學生,將會被淘汰,透過者被授予碩士學位。
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做研究,在導師的指導下確立課題、在特定領域進行尖端的研究、在行內影響力較高的雜誌發表學術論文、在各種學術會議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後進行博士論文答辯,不能透過者遭淘汰。
這兩階段加起來,短則四至五年,長則八至九年,可謂是投入的青春,收穫的不一定是成功,很有可能是失望。因為美國的教育是寬進嚴出,只要達不到學位委員會的學術水平要求,哪怕你再勤奮也無濟於事。比如李家明就讀的斯坦福,不包括那些中途放棄的學生,即使是堅持到底的學生,依然有20…30%的學生寫不出令學位委員會滿意的論文,通不過最後一關論文答辯。
好在李家明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優勢,那就是他對未來十幾、二十年的經濟發展趨勢有大概印象。用一個既定的未來,從現實中尋找其產生、發展的依據,這比從繁雜的現象中尋找未來趨勢,不知容易多少倍。
對於李家明這個特殊的的學生,斯賓塞教授也給了特殊的待遇………學術自由,即不指定他的具體研究課題,由著他自由發揮,前提是完善好他的碩士文《論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情感經濟》。
其實不用導師指點,李家明也知道其中的門道,關於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已經有人研究,但情感經濟是他搶在所有人之前提出來的。如果他能再次搶在所有人之前,完善這一新型經濟的理論基礎,他就將成為這一領域的權威人士,在學術圈裡插上一杆旗。
別看這一杆旗是插在導師山頭上的,但作為旗手的他,也將獲得豐厚的回報。比如今年落選的richard/stone獎,只要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創新性,加上導師的影響力、自己的博士生身份,很有可能就會掉到自己腦袋上。
拿下了richard/stone獎,自己的博士學位就不成問題,而且也能象四哥一樣,畢業之日就是拿終身教職之日。終身教職對於自己這樣的成功人士來說,那就是一塊威力巨大的敲門磚,因為美國是個商業社會,連師生之間的感情都可以用商業行為來概括。自己發現了一個新的經濟型別,創立了這一新經濟型別的理論,再加上超級富豪的身份,選修自己所授課程的學生將如過江之鯽,而自己也會迅速被那幫學生拱上正教授。
前途無量!
作為導師斯賓塞教授也越說越興奮,就如他自己所說,這是個一切成就都需要量化的社會,如果他的博士生能建立一個新型經濟理論,他這個導師的聲望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為什麼那麼多經濟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依然熱衷於授課、帶博士?就是因為學生的成就,可以直接增加導師的榮譽。托馬斯教授為什麼在碩士文化答辯上為難李家明?就是眼看著一個經濟學奇才,不能為他所用,出於專業素養,他又必須將學生讓給其他人。
學術圈裡山頭林立,哪個當山主的人不為自己懷裡扒拉人才?
“ming,前提是你要抓緊時間,要搶在所有人之前,understand?”
拼了!
這次李家明沒有躬身,腰桿挺得筆直道:“yes/sir”。
“你的畢業論文水平很高,估計明年能入圍richard/stone獎,但我想看到你更為出色的表現!”
“yes/sir!”
要將一篇論文擴充成一個新經濟型別,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搶奪這一榮譽,擔任商學院院長的斯賓塞教授毫不猶豫地利用他的職權,給了李家明一個承諾。如果他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