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來說,外界環境透過物質作用於意識,而意識憑藉其主觀能動性又會反作用於外界事物。在這一入一出的過程裡,內心定力指導下的觀察力與行動力至關重要:透徹清晰的本質認識、正確堅定的有力行動,是我們平衡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的根本之道。“戒,定,慧”,是一個沒有明顯界限的系統整體,沒有絕對的戒律、定力與智慧,只有在這個完整的系統裡,我們才終會掌握生活的“根本之道”。
精神活動方式,抵抗誘惑的思想力(1)
精神活動方式,抵抗誘惑的思想力
關於人類情感最露骨的本質性描述,莫過於本能和慾望。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曾提出,人類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和個體生存本能。可見,慾望與本能並沒有明顯的差異,本能也不過是被我們所客觀接受和承認的一種普遍性慾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而當“慾望”這一赤裸的字眼進化為氣質優雅的“需求”,全人類的定力有了一個整體性的質的飛躍,因為我們終於意識到慾望本身並不可恥,我們學會勇敢並智慧地正視我們存在與生存之根本。
與慾望相生相伴的另一個詞語,則是誘惑。誘惑,是一件很奇怪的東西,如果你單純地用貶義詞來描述它,那麼許多由於誘惑而產生的巨大爆發力將被無情地忽略。利益的誘惑點燃了殖民壓迫的導火索,誠然,人類的近代史是血腥而又悲慘的,但從今天看去,大機器生產時代的到來正是歷史轉型的源動力;黃金的誘惑開啟了西掘之風,拋棄“拜金主義”不論,這對美國西部的開發來說,無疑是自發性推動器。可以說,誘惑的一面,是毀滅性的迷失;而另一面,則是創造性的契機。╋米╋花╋在╋線╋書╋庫╋ ;。。
那麼,到底是毀滅還是創造?是迷失還是契機?
答案取決於你的定力!
正如我們所知,慾望的主體是人,慾望的客體卻可以是世間萬物。小至一草一木,大至生老病死,皆可為人類所求所欲。只是一旦慾望不被滿足,正所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麻煩便產生了,慾望升級為誘惑。所以,誘惑既源自內心,又產生於外物。簡言之,誘惑源於人類對想要得到卻沒有得到的事物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貪慾。此時,人類的慾望往往過於劇烈強烈,所謂“貪慾”,是一種不滿足感。
人生在世,紛紛擾擾,擺在面前的誘惑太多:名、利、權、色……究竟想要什麼,又有多少人能分得清?陶淵明掛印而去,曹雪芹苦心孤詣,楊慎對著行賄之人大聲地喊出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聲音,與其說他們人格高尚,不如說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其實就是“定力”的體現。而要想在種種誘惑面前擁有一份“定力”,何其難哉!所以,吳承恩老先生才以戲謔的筆調把一個接一個的美女放在了豬八戒的面前,八戒在這些美女面前是醜態百出,令讀者觀眾笑聲不斷。這笑,其實也是在笑我們自己。與八戒相比,唐僧則可謂是不食人間煙火,其實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慧能對為風動還是幡動爭論不休的和尚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一語驚人,靜言思之,頗具道理。在世俗生活中,如果心能“定”的下來,想明白你想要的、你能要的,很多事情其實很簡單。
精神活動方式,抵抗誘惑的思想力(2)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立志減肥的人來說,像冰淇淋這樣的美味誘惑是無處不在;對於職場中人來說,一家公司開出更高的薪水,讓你離開已經服務近十年的公司,也是一種誘惑;面對一份唾手可得的私利,只是需要損失一點集體的利益,也是一種誘惑……有時正是這些誘惑讓人怦然心動!然而,面對誘惑,到底是一次契機還是一個深淵?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你依靠內心的